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1篇 |
免费 | 691篇 |
国内免费 | 363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300篇 |
晶体学 | 26篇 |
力学 | 275篇 |
综合类 | 250篇 |
数学 | 2129篇 |
物理学 | 16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175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88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300篇 |
2012年 | 283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366篇 |
2009年 | 355篇 |
2008年 | 433篇 |
2007年 | 402篇 |
2006年 | 400篇 |
2005年 | 378篇 |
2004年 | 389篇 |
2003年 | 332篇 |
2002年 | 360篇 |
2001年 | 334篇 |
2000年 | 341篇 |
1999年 | 282篇 |
1998年 | 289篇 |
1997年 | 339篇 |
1996年 | 251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224篇 |
1993年 | 196篇 |
1992年 | 181篇 |
1991年 | 200篇 |
1990年 | 164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74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的非晶态Ru-M-B/ZrO2催化剂的表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高活性,高选择性非晶态RU-M-B/ZRO2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在140℃、5.0Mpa氢压下,苯转化40%时,环己烯选择性达到85%左右。环己烯最高收率达到52.1%,用XRD、SEM、BET比表面积测定等手段对摧化剂进行表征,XRD和SEM测试表明,RU-U-B/ZRO2属于非晶态,活性组分高度分散,XRD结果证实,在加氢过程中,非晶分解,RU晶化;温度愈高,RU晶化愈快,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与RU微晶的粒径有关,RU微晶粒径应控制在5nm左右,BET比表面积测定表明,ZRO2的负载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从而有利于活性组分的高度分散,并可阻止RU微晶的长大,讨论了B和ZRO2对提高选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2.
目前 ,对酞菁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酞菁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界生物体内许多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模拟[1] .其反应条件温和 ,环氧化产物具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可应用于合成特定构型的环氧化物 ,特别是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 .用 F3CCOCF3/H2 O2 作环氧化剂对药物中间体 3 -(1′,3′-二氧戊环 ) - 5 (1 0 ) ,9(1 1 ) -雌甾二烯 - 1 7- α- (1 -丙炔基 ) - 1 7-β-醇 (1 )的环氧化反应 ,已有文献报道 [2 ,3] ,5 α、 1 0 α-环氧化物 (2 )与 5 β、 1 0 β-环氧化物(3 )的摩尔比为… 相似文献
253.
O_2/EAHQ/[C_5H_5NC_(16)H_(33)]_3PW_4O_(16)体系对苯乙烯选择性催化环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 O2 / 2 -乙基蒽氢醌 (EAHQ) / [C5 H5 NC1 6 H33]3PW4O1 6 催化体系对苯乙烯选择性环氧化中的溶剂效应和催化剂稳定性等 .发现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磷酸三丁酯的混合溶剂中 ,由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配位作用较强 ,对催化剂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若以甲苯取代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催化剂有较好的活性、较高的选择性及很好的稳定性 .当催化剂的摩尔用量从 2 -乙基蒽氢醌的 1/ 10 0减少到 1/ 80 0时 ,反应结果基本保持不变 .该体系对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达 92 % ,催化剂的转化数达 5 0 0 相似文献
254.
焊管的残余应力测试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小孔法与分割法对Ф720mm螺旋埋弧焊管和Ф380mm对接焊管的残余应力测试,分析探讨了螺旋焊缝、环焊缝以及焊缝热影响区的残余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焊接成型的圆管,其焊缝纵向均为拉应力分布,焊缝横向均为压应力分布,焊缝热影响区的残余应力分布各异. 相似文献
255.
利用非线性放大环镜作为人工可饱和吸收体,在铥钬共掺光纤激光器中研究了多孤子脉冲现象.在同一泵浦功率不同偏振状态下,实验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单个孤子脉冲,还观察到由单个孤子脉冲演化为2至4个孤子的锁模脉冲现象;在保偏光运行条件下增加泵浦功率,获得了孤子能量量化的演化过程.所得结果主要源于腔内弱的双折射效应等效的滤波器具有限制增益带宽和诱导多脉冲产生的作用.而调节偏振控制器对腔内增益的改变,是不同类型多脉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2 相似文献
256.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SPE/UPLC-PDA)联用技术测定河水中18种痕量多环芳烃(PAHs)的快速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固相萃取条件、流动相体系、色谱条件等因素,7min内实现了18种多环芳烃的高效分离。在0.05~50mg/L浓度范围内,18种多环芳烃的浓度与对应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1~0.9999,检出限为0.08~2.03n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4.5%~103.6%,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5%~2.3%。将该方法应用于九龙江流域龙岩段周边水样的检测,结果可靠。该方法简单环保、灵敏准确、操作快速,可显著提高河水中痕量PAHs的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257.
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四溴双酚A(TBBPA)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方法,均质生物样品用水分散后加乙腈提取,经C18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CORTECS-C18色谱柱(4.6mm×100mm×2.7μm)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7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检测。结果表明,TBBPA和3种HBCD单体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8,检出限(LOD,S/N=3)和定量下限(LOQ,S/N=10)分别为0.04~0.16μg/kg和0.12~0.55μg/kg。在5、20、5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4.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0%~23%。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水产品中TBBPA和HBCD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58.
建立了自来水中6种氯代多环芳烃和15种多环芳烃的凝固漂浮有机液滴-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探讨了萃取剂种类和用量、分散剂种类和用量、氯化钠含量及涡旋振荡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优化后的萃取实验条件为:10μL十二醇为萃取溶剂,500μL甲醇为分散溶剂,6%NaCl,涡旋振荡时间2min。目标化合物经多环芳烃专用柱(SUPELCOSILTMLC-PAH,150mm×46mm,5μm)分离后,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1种目标化合物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9;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6%~9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10%;方法的检出限(LOD,S/N=3)为0.0007~0.009μg/L,定量下限(LOQ,S/N=10)为0.0022~0.028μg/L。可用于自来水中氯代多环芳烃和多环芳烃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259.
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单-双波长可调谐掺铒光纤激光器。利用级联光纤布拉格光栅(CascadedFiberBragggratings,CascadedFBGs)结合Sagnac环结构所产生的复合滤波效应,实现较高精细度滤波,并通过调节环内偏振控制器(PolarizationController,PC),引入双折射效应,得到波长可调谐的光纤激光器。基于耦合模理论并使用传输矩阵法对该结构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PC,激光器输出激光的波长范围约为1555.644~1556.112nm,双波长间隔的可调范围约为0.108~0.452nm,单-双波长的边模抑制比(SMSR)均高于40dB;在稳定性测试中,输出单-双波长激光的波长最大漂移量小于0.008nm。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调谐方便、易于实现且精细度较高的优点,可应用于密集波分复用及全光通信系统等领域。 相似文献
260.
现代空气动力学诞生一百多年来, 已经发展出众多关于升力和阻力的理论. 但是, 其远场合力理论一直停留在低速不可压流. 虽经几代人的努力, 但仍未能把它精确地推广到黏性可压缩流. 这种状况直到最近才得以突破. 本文作者及其合作者依据对远场线化Navier-Stokes方程解析解的研究, 获得了经典不可压二维定常流的Kutta-Joukowski升力定理的现代二、三维普适版这个核心结果, 从而突破了经典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延续了八九十年的一个缺口. 基于线性近似得到的简洁公式, 何以能在高度非线性的复杂流场中仍然精确成立, 这里涉及饶有兴趣的方法论问题, 很值得关注. 本文的第一个任务, 是在简要回顾普适理论基本成果的基础上, 反思其方法论特色和背后的物理机理. 尽管严格的量化升力理论已经得到航空实践的广泛检验, 但在各种出版物和媒体上仍常常出现关于升力物理来源的各种假说. 这种状况表明: 升力物理来源这个问题, 并没有在国内外众多的教科书、专著和课堂中得到彻底的澄清, 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在现今仍然具有迫切的重要性. 普适理论的普遍有效性和高度简洁性使人们能用它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为澄清升力来源提供逻辑严密的论据, 值得着重考察.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