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化学   274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72篇
综合类   30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5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2.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3.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4.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二叔丁基羟胺(DTBHA),二叔丁基氮氧自由基(DTBNO·),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羟胺(TMHPHA)和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O·)对过氧化苯甲酰(BPO)60℃引发的苯乙烯(M1)-丙烯腈(M2)共聚合的阻聚行为.结果表明,这些阻聚剂对St-AN共聚均表现良好的阻聚行为,其中氮氧自由基优于相应羟胺.同时观察到St—AN竞聚率的改变,羟胺使r1有所降低,r2略有增大.但相应的氮氧自由基是相反结果.阻聚剂为200ppm时,共聚物中的恒比共聚点由对照实验的0.619变化为0.533,0.645,0.589和0.698相对于DTBHA,DTBNO·,TMHPHA和TMHPO·.  相似文献   
26.
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PyrimidineDimer,CPD)是紫外线对DNA损伤导致皮肤癌的首要环节,XPC-hHR23B是最早作为对CPD的损伤识别剂的,但其识别效率很低.本文首次采用分子力学方法模拟了一种新的手性金属配合物?,Λ-[Ru(IP)2dppz]2 对含G:T错配的CPD双螺旋DNA的识别作用.模拟结果显示:金属配合物[Ru(IP)2dppz]2 的两个手性异构体都对含G:T错配的CPD双螺旋DNA具有识别作用,识别的过程体现了很强的手性选择性、沟选择性和位点特异性.同时,我们发现:在Λ-[Ru(IP)2dppz]2 插入到CPD后,形成CPD的两个T碱基由原来的敞口形状部分地转为近平行状,使其在构型上得到初步的修复.  相似文献   
27.
血小板阻聚药物中间体N-环己基-5-氯丁基-1H-四氮唑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δ-戊内酯和环己胺为原料合成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西洛他唑的重要中间体N-环己基-5-氯丁基-1H-四氮唑,选择了合适的相转移催化剂及安全的叠氮试剂并获得较高的收率。  相似文献   
28.
用动态核磁共振(DNMR)的方法研究了Na4-CyDTA乙羧基质子^1H—NMR谱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常温下由于乙羧基旋转受到空间阻碍导致其^1H—NMR谱分裂为1组AB谱,随温度升高,AB谱的化学位移差减小.通过拟和化学位移差与温度的关系,计算出了Na4-CyDTA中阻碍乙羧基旋转的能垒为16.95kJ/mol.  相似文献   
29.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La1-δMn1-δO3化合物,研究了烧结条件的改变对材料的结构、磁性、导电性、磁电阻效应的影响,首次2发现La1-δMn1-δO3化合物的电阻-温度曲线的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30.
许可 《大学化学》2003,18(5):53-55
SN2反应中 ,底物上的大基团会使反应速率明显降低。以前认为该现象完全源于位阻效应 ;但国外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 ,该现象的产生应当是溶剂化效应和位阻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且溶剂化效应的贡献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