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7篇
  免费   998篇
  国内免费   2984篇
化学   3115篇
晶体学   76篇
力学   788篇
综合类   123篇
数学   215篇
物理学   268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iC和石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MMU-5G型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SiC和石墨颗粒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在250~400 ℃与GCr15钢对摩时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并与SiC/Cu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石墨颗粒可以降低复合材料和偶件GCr15钢的磨损率,获得低而稳定的摩擦系数;同时,有效防止高温条件下严重粘着转移现象的发生,使得在400 ℃下混杂复合材料仍具有较低的磨损率.这是由于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高温磨损表面上通过"磨屑机械混合→热压"的机制形成了连续的富石墨机械混合层,而对磨损表面起到良好的固体润滑作用,使得SiC和石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992.
Mo纳米薄膜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明  赖延清  田忠良  刘业翔 《物理学报》2009,58(2):1139-1148
采用改进嵌入原子法(MAEAM),通过经典的分子动力学(MD)模拟计算了高熔点过渡金属体心立方(bcc) Mo块体Gibbs自由能和表面能. 对于纳米薄膜的热力学数据,比如Gibbs自由能等,可以看成是薄膜内部原子和表面原子两部分数据之和,然后根据薄膜的体表原子之比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总的自由能,并由此可以得到热力学性质与薄膜尺寸及温度的定量关系式. 分别计算了bcc Mo块体及其纳米尺寸薄膜的自由能和热容,结果表明,Mo纳米薄膜的热力学性质具有尺寸效应,并且在薄膜尺寸小于15—20nm时,这种效应变得非常明 关键词: 改进嵌入原子法 Mo纳米薄膜 表面自由能 热容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出硬脂酸钾薄膜,用DF-PM型静-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UMT-2MT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在低速滑动和高速滑动条件下硬脂酸钾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分析了薄膜及偶件磨损表面的形貌及其典型元素的面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以GCr15钢球为偶件在高速滑动和以氮化硅球作为偶件在高、低速滑动条件下,薄膜具有较好的摩擦磨损性能.由于钢球和氮化硅陶瓷球表面粗糙度及其化学状态存在差异,硬脂酸钾更容易在氮化硅球表面形成转移膜,从而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和更长的耐磨寿命.  相似文献   
994.
995.
陈东运  高明  李拥华  徐飞  赵磊  马忠权 《物理学报》2019,68(10):103101-10310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模拟MoO_3/Si界面反应,研究了MoO_x薄膜沉积中原子、分子的吸附、扩散和成核过程,从原子尺度阐明了缓冲层钼掺杂非晶氧化硅(a-SiO_x(Mo))物质的形成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500 K温度下, MoO_3/Si界面区由Mo, O, Si三种原子混合,可形成新的稳定的物相.热蒸发沉积初始时, MoO_3中的两个O原子和Si成键更加稳定,同时伴随着电子从Si到O的转移,钝化了硅表面的悬挂键. MoO_3中氧空位的形成能小于SiO_2中氧空位的形成能,使得O原子容易从MoO_3中迁移至Si衬底一侧,从而形成氧化硅层;替位缺陷中, Si替位MoO_3中的Mo的形成能远远大于Mo替位SiO_2中的Si的形成能,使得Mo容易掺杂进入氧化硅中.因此,在晶硅(100)面上沉积MoO_3薄膜时, MoO_3中的O原子先与Si成键,形成氧化硅层,随后部分Mo原子替位氧化硅中的Si原子,最终形成含有钼掺杂的非晶氧化硅层.  相似文献   
996.
苏永元  李洁  范正磊 《计算物理》2019,36(5):533-541
利用直接模拟Monte Carlo方法研究圆筒侧壁注入氢等离子体羽流场在8×10-6s内的非定常流动特性.根据Bird的化学反应模型考虑离解-复合反应模型和电荷转移反应模型.在流场中注入H2、H、金属原子X、H2+和H+五种组分,研究离解-复合反应对流场中粒子分布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离解-复合反应使H2数密度降低,H数密度增加,说明在流场中H2的离解反应速率大于H的复合反应速率.加入电荷转移反应后H2+数密度降低,H+数密度增加,对其他组分数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采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法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吗啉单体的光电离、解离及随后的裂解反应.实验测得吗啉单体的垂直电离能为8.37 eV(±0.05),与理论计算值8.41 eV相当吻合.实验观察到荷质比为86、57和29的吗啉碎片离子.实验和理论结果表明:荷质比为86的碎片是通过失去氢原子而产生的,而荷质比为57的碎片是通过开环消除CH_2O而形成的;荷质比为29的碎片是通过消除C_2H_4从碎片离子(C_3H_7N)~+(m/z=57)进一步解离而产生的.这一发现为研究脂肪族化合物的光损伤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可能被转化为活细胞和其他生物系统.  相似文献   
998.
本文搭建了一套新的实验设备,首次将氢原子里德堡态标记的飞行时间谱技术与激光爆破束源技术相结合,进行超高碰撞能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初步进行了F+D2→DF+D在超高碰撞能23.84 kJ/mol下的实验研究. 在研究中应用了两种类型束源:一类是通过激光爆破过程产生的高能F原子束源,另一类是通过液氮冷却脉冲阀而产生的D2束源. 实验中探测了反应产物振动态分辨的微分散射截面. 结果显示,大部分反应产物DF主要呈现侧向和后向散射分布,而产物DF(v''=4)则主要分布在前向. 对前向散射产物DF(v''=4)的动力学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综述了兰州冷却储存环CSRe上转变能洛伦兹因子的测量与校正的最新进展,详细阐述了基于等时性质谱仪实验数据测量储存环的转变能洛伦兹因子的方法,以及利用CSRe二极、四极、六极磁铁校正转变能洛伦兹因子曲线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二极磁铁和四极磁铁可以平移转变能洛伦兹因子曲线,六极磁铁可以旋转转变能洛伦兹因子曲线。通过校正CSRe的转变能洛伦兹因子曲线,将CSRe对目标离子的质量分辨能力R=m/△m=3.15(9)×104(FWHM)(回旋周期相对误差σT/T=7.3(2)×10-6)提高到1.72(4)×105(FWHM)(σT/T=1.34(3)×10-6)。  相似文献   
1000.
原子核的第一激发态能级是所有激发态能级中最重要的一条能级,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反映该核素的稳定性。通过对2 125个核素的第一激发态能级纲图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传统幻数位置的第一激发能明显高于邻近核素的第一激发能,亦对应于同位素链、同中子素链上原子核第一激发能最大的核素。对于第一激发能较大且明显偏离传统幻数位置的少量核素,发现都具有同质异位素相似态或为裂变核的混合能级,这些给出的值是否是第一激发态,在理论和实验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原子核第一激发能最大的核素,其自旋宇称为2+的最多(高达42%)。对于中重核区内的偶偶核,其第一激发能与价核子NpNn关系明显趋于指数的衰减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