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0篇 |
免费 | 223篇 |
国内免费 | 111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064篇 |
晶体学 | 139篇 |
力学 | 23篇 |
综合类 | 69篇 |
数学 | 11篇 |
物理学 | 6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73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16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59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41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65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154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36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胡敏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50(6):793-794
四核苯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杯芳烃[6]修饰碳糊电极同时测定痕量铅和镉的研究;新型双卟啉的合成及结构表征;含二个硫脲基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对二羧酸阴离子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52.
雾相反应蒸气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样品中铜、银和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制的双通道雾化器组装于蒸气发生-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系统中,应用此双通道雾化器,使处于蒸气状态的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得到提高,而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得以降低.将此改进后的蒸气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于测定茶叶中铜、银及锌的含量,其检出限(S/N=3)依次为3.6,1.6及0.18μg·L-1.以3个茶叶样品为基体对铜、银及锌的回收进行了试验,所得回收率在93%~105%之间. 相似文献
53.
54.
本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电子结构的三种金属离子(Zn~(2+),Cu~(2+),Pd~(2+))与两种分子结构类似但反应官能团不同的吡啶偶氮染料(PAR和5-Cl-PADAB)间的显色反应的作用。试验证明:(1)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增敏作用的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试剂的反应官能团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所成显色络合物的结构的不同。(2)表面活性剂对显色络合物的增敏效应,与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对有色络合物的作用有关,更重要的是形成胶束,改变反应微环境。(3)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是否产生协同增敏效应和协同增敏效应的大小,决定于两者形成混合胶束的难易。如果显色络合物的结构有利于此两种表面活性剂同时对它起协同作用,则协同增敏效应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5.
应用可视化方法,对生物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培养基组成构建多维向量空间,通过降维分析法将多维空间的拓扑结构展现在二维平面上,变成可视化图像,并自动产生目标函数等值线.从中得出同时满足各项指标值的最佳操作区域,并运用逆映射公式将得出最优化区域逆推到原高维空间,进而得到最优培养基组成.以锌酵母为例,介绍可视化方法优化全过程. 相似文献
57.
本文研究了在稀硫酸介质中并有亚铁氰化钾存在时,锌与亚甲蓝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经摩尔比法测定,此配合物组成比为1∶2(锌∶亚甲蓝),摩尔吸光系数为1.01L·mol-1·cm-1。桑德尔灵敏度为6.45×10-4μg/cm2。在25ml容积中,0—10μgZn遵守比尔定律,配合物可稳定2 相似文献
58.
锌-空气电池是一种高能量的电池体系.实验表明, 在大功率工作条件下, 锌电极的材料利用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为探索其在大功率工作条件下的放电机理, 本文针对这一过程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 通过数值求解模拟多个物理量如离子浓度、传递电流密度、电极孔隙度、固体氧化锌等在电极内部的分布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析电极的性能. 数值结果分析表明, 固体氧化锌对电极内质量传输过程的限制是导致电极失效的根本原因. 其析出时间及在电极内部的集中分布位置对电极性能有显著影响; 而仅当其体积分数超过30%-35%的范围后才开始显著限制传质过程. 讨论了电极的优化措施, 模拟表明更高的溶液电导率,更大的电极孔隙度有利于增加大功率工作条件下电极的材料利用率. 但最重要的是保持电极内部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在一个较高的值,对于封闭式电极可以通过补液实现, 理想情况为设计一个电解液循环式的锌电极. 相似文献
59.
主成分回归——速差动力学同时测定铁和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用于动力学多组分测定中,从待测物的动力学及全波谱联合量测数据中抽取有主成分信息,建立主成分校正模型,并完成了对铁、锌混合样的同时测定。在计算中采用交互验证法确定主成分数。对三种不同的量测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全波谱动力学数据可获得较好结果。铁、锌的回收率分别为98.8%,101.8%,并用于人发实际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60.
以MCl2和配体L(L=1,10-菲罗啉-5,6-二酮)为原料,合成了标题配合物MLCl2,M=NiⅡ,CuⅡ,ZnⅡ,并经元素分析、热谱、IR和摩尔电导表征.三者均为四配位的电中性配合物,热稳定性高于500K,易溶于DMF、DMSO和吡啶,可溶于乙腈和水.它们在DMF中于350nm和315nm附近显示出强的M-L荷移跃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