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8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2364篇
化学   5018篇
晶体学   102篇
力学   82篇
综合类   84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107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235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苹果浓汁中钾钠钙镁磷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食品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对其质量及微量元素含量不断提出新的标准。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苹果浓汁需求量日益巨增。中国对苹果浓汁产品标准尚未公布。欧盟果蔬汁饮料工业协会(AUN)对其有规定,共有65项指标,其中有钾、钠、钙、镁、磷五个项目。以人为本,为了满足人们对苹果浓汁质量的要求,指导生产过程(工艺)的质量,并对其进行控制及监控,对苹果浓汁中钾、钠、钙、镁、磷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苹果样品(糖度为70%Brix)经硝酸和高氯酸硝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钾、钠、钙、镁,比色法测定磷(磷铋钼蓝)的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本方法已经不同样品的分析验证,个别样品分析结果与国外知名实验室(GFL)分析结果比对,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992.
以煤沥青为碳源,一水合次亚磷酸钠为磷源,氧化镁为模板耦合KOH活化,采用一步法制备了多孔炭(CPCx);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炭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PCx对土霉素和氯霉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煤沥青与磷源的质量比为2∶1时,制得的CPC2.0总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分别为2739和2353 m2/g,平均孔径为3.78 nm;苯基吸收峰有所加深,出现新的P—O伸缩振动峰;碳材料表面的磷及磷构型中最稳定的C3—P=O官能团含量分别达0.45%和37.7%(摩尔分数);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CPC2.0对抗生素的吸附过程,CPC2.0对土霉素和氯霉素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780和1122 mg/g,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93.
钼、硼浸种对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春3号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了不同的钼、硼浸种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钼或硼有利于大豆种子的萌发,钼、硼浸种时间以12h最佳,钼浸种或不过量硼浸种将增大豆幼苗的呼吸速率,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岐化酶(SOD)等抗逆性酶的活性,降低质膜透性(MP)及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中等浓度的钼、硼浸种效果最显著,而高浓度浸种将产生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4.
超细钼丝亚硫酸盐脉冲镀金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细钼丝是Z-pinch物理实验常用的材料之一。采用亚硫酸脉冲镀金技术,在超细钼丝上镀制一层均匀致密的金层来改善钼丝性能。实验研究和优化了影响镀层质量和沉积效率的主要工艺条件,优化后的阴极电流密度2 mA/cm2,溶液pH值8.5,溶液温度40°。用扫描电镜观察镀金钼丝的表面形貌及镀层质量;用划痕法测试了镀层与钼丝表面的结合力。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经过优化的镀金工艺能够在直径小于15 μm的钼丝上镀制厚度0.6~2.5 μm的致密金层,且能够有效地降低钼丝表面的粗糙度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满足Z-pinch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5.
用FTIR ,NIRFT Raman ,UV VisDRS和荧光光谱等对五个新型具有 [(PO4) 4 MoⅤ6O15]12 -阴离子簇的化合物 :Na·(H4TETA) 3 ·(H3 O) 5·{Zn[(HPO4) 2 (PO4) 2 Mo6O15]2 } (2 ) ,(H2 en) 7·(H3 O) 4 ·{Cu[(HPO4) 2(PO4) 2 Mo6O15]2 }·H2 O (3) ,(H3 DETA) 2 ·(H3 O) 3 ·{Co0 5[(HPO4) 2 (PO4) 2 Mo6O15]}·H2 O (4) ,[Co(H3 TETA) ]2 {Co0 5[(HPO4) (PO4) 3 Mo6O15]}· 3 5H2 O (5 )和 (H3 DETA)· (H3 O ) 4 · {Co1 5[(HPO4) 2(PO4) 2 Mo6O15]}·0 5H2 O (6 ) ,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这些化合物具有 {M [(PO4) 4 Mo6O15]2 }二聚体单元 ,化合物 2~ 4的二聚体间通过与有机分子和水分子的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化合物 5和 6的 {Co[(PO4) 4 Mo6O15]2 }二聚体间是分别通过 [CoH3 TEATA]基团和CoO4四面体组成网状结构。磷钼酸盐的特征振动频率和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相关 ;化合物的三个UV VisDRS特征谱带分别属于Od→Mo,Oμ→Mo和O→M电荷转移 ;观察到以 2 4 0nm激发 ,在 4 10nm附近出现的由Oμ→Mo跃迁激发引起的较强的荧光发射谱带。  相似文献   
996.
稻米样品经硝酸微波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稻米中钼的含量。选择波长为202.03 nm的谱线作为测定钼的分析线。钼元素的质量浓度在10.0~80.0μg·L~(-1)内与其对应的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3s)为0.05 mg·kg~(-1)。应用此法测定大米粉标准物质中钼元素的含量,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1.8%,与认定值一致。在3个浓度水平下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3.8%~105%。  相似文献   
997.
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P NMR)波谱法相结合,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8~825.2,2.41~15.3,92.6~351.2和14.7~474.4 mg·kg-1,其中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9,8.63~213.7,3.01~32.2和1.73~199.2 mg·kg-1。根据溶液31P NMR波谱,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磷素即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同时也鉴定出了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膦酸盐等有机形态磷素的存在,其中磷酸单酯中又鉴定出了新-肌醇六磷酸、D-手性-肌醇六磷酸、RNA单核苷酸、α-磷酸甘油、肌-肌醇六磷酸、β-磷酸甘油和鲨-肌醇六磷酸,磷酸二酯中又鉴定出了DNA的存在;所有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多聚磷酸盐的存在,除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外的其他土壤中未检测出膦酸盐的存在,而赤红壤中未检测出DNA的存在;无机形态的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而有机形态的磷素则以磷酸单酯为主。总体来看,无论化学浸提法还是溶液31P NMR波谱法,从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到热带的砖红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溶液31P NMR波谱与化学浸提法鉴定的磷素形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正磷酸盐与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磷酸单酯和膦酸盐与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化学浸提法相比,溶液31P NMR波谱法能从详细的分子水平上揭示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热核聚变面向等离子体钨材料中氦泡形成、演变以及机理研究的需求,克服目前常用离子注入、电子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离线研究手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氦离子显微镜对钨中氦的上述行为原位实时在线研究方法.借助氦离子显微镜的离子注入、显微成像和聚焦离子束纳米加工功能,它可以提供能量为0.5—35 ke V、束流密度可达10~(25) ions/(m~2·s)以上的氦离子束,在该设备上进行钨中氦的注入实验.同时在注入过程,实时在线监测钨中氦泡形成、演变过程以及钨材料表面形貌的变化,原位在线分析钨材料表面氦泡的大小、迁移合并以及其诱发的钨表面和近表面的微观损伤.实验结果表明:氦离子显微镜是研究钨中氦行为演变过程及其微观机理研究的新的研究手段和强有力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TiO2-SiO2),并以其为载体用原位合成技术或浸渍法负载Keggin结构磷钼酸(HPMo)制备了复合催化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比表面分析仪(BET)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采用原位法合成的催化剂为纳米粒子,纳米晶骨架内存在微孔和介孔共存的孔道结构。 原位合成技术或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中HPMo保持Keggin骨架结构。以模拟油品(二苯并噻吩、苯并噻吩或噻吩的正辛烷溶液)的氧化脱硫为探针反应,在选定的条件下:硫含量为200.0 g/g的正辛烷溶液和无水乙醇各10.0 mL,反应温度60 ℃,催化剂质量0.15 g,n(H2O2)∶n(S)=5∶1,二苯并噻吩的脱除率高于96.0%,产物中硫含量低于10.0 μg/g。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受电子云密度的影响,脱硫由易到难的顺序为二苯并噻吩>苯并噻吩>噻吩。 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后活性未见明显降低,是一类绿色的模型有机硫化物氧化脱除工艺用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有关受限路易斯酸碱对(FLPs)化学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有关芳香胺类FLPs的应用研究却极少涉及.本工作以硅烷作为还原剂,路易斯酸三(五氟苯基)硼(BCF)作为催化剂,用芳香胺盐酸盐代替苯胺,可一步反应实现炔烃与苯胺的催化氢胺化还原反应.研究发现,取代基较多的三乙基硅烷在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吸电子取代基取代的端基芳炔的转化率也较给电子取代基取代的端基芳炔的转化率高.对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表明,胺盐与B(C6F53及硅烷反应所生成的硼氢化芳胺盐活性中间体"[Ar2NH2]+[H-B(C6F53]-"的产生和分解速度决定着中间产物亚胺的生成和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