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6篇 |
免费 | 513篇 |
国内免费 | 180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089篇 |
晶体学 | 82篇 |
力学 | 86篇 |
综合类 | 75篇 |
数学 | 10篇 |
物理学 | 11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89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38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68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195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106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10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81.
本文合成了新型的亚苯基桥连双卟啉化合物(1~4)和富勒吡咯化合物(C60-m,
C60-h) 以及它们的N-氧化物(C60-mo, C60-ho)。通过稳态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甲苯溶液中富勒吡咯及其N-氧化物对双卟啉化合物的荧光萃灭作用。通过稳态荧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双卟啉化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之间的荧光萃灭常数并发现:富勒吡咯化合物的荧光萃灭能力随引入富勒烯表面功能基团数目的减少而降低: C60-h>C60-m > C60,并且发现富勒吡咯烷-N-氧化物对双卟啉的荧光萃灭能力比相应的富勒吡咯化合物增长了大约1.3~7.4倍。这些结果都说明通过改变富勒烯表面的功能基团可以调控双卟啉和富勒烯衍生物之间的光电子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982.
The ultrasonic, magnet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Nd0.5Ca0.5Mn1-xAlxO3 (x=0, 0.03) were studied from 15 to 300 K.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ies of resistivity and magnetization show that Nd0.5Ca0.5Mn1-xAlxO3 undergoes a charge ordering transition at TCO?257 K. An obvious softening of the longitudinal sound ve- locity above TCO and a dramatic stiffening below TCO accompanied by an attenuation peak were observed. These features imply a strong electron-phonon interaction via the Jahn-Teller effect in the sample. Another broad attenuation peak was observed at around Tp?80 K. This anomaly is attributed to the phase separa- tion between the antiferromagnetic (AFM) and paramagnetic (PM) phases and gives a direct evidence for spin-phonon coupling in the compound. For the x=0.03 sample, both the minimum of sound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peaks shift to a lower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rge ordering and CE-type AFM state in Nd0.5Ca0.5Mn1-xAlxO3 are both partially suppressed by replacing Mn with Al. 相似文献
983.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样品Pr1-xSrxAlO3-δ (x=0, 0.05, 0.1, 0.2, 0.3, 0.4, 0.5). XRD结果表明, Sr在A位上的固溶度约为20%; 利用交流阻抗法测量了样品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 电导率随着Sr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Pr0.8Sr0.2AlO3-δ的电导率最大, 在850 ℃达到0.02 S/cm; 离子迁移数的测试结果说明, Pr1-xSrxAlO3-δ为离子电子混合导体; 考察了它们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阴极的性能, 极化曲线和阻抗的测试结果表明, 阴极性能随着Sr掺入量的增加而提高; 阴极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 在测量时间范围内, 阴极过电位随时间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984.
采集的生物膜中痕量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萃取方法对从松花江中采集的生物膜中锰、 铁、 铜、 铅、 锌及镉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 考察了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和有机质吸附重金属的相对作用, 同时讨论了在研究培养的生物膜吸附痕量重金属时所建立的选择性萃取方法对于采集的生物膜组分分离的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 在采集的生物膜上痕量重金属以铁、 锰的氧化物为主要结合形态存在, 以此种形态存在的铜、 锌、 铅和镉分别占其总含量的62.9%, 58.3%, 53.8%和32.6%, 而以有机结合态存在的铜、 锌、 铅和镉, 分别占其总含量的1.1%, 0.6%, 9.9%和1.8%, 表明采集的生物膜上铁、 锰氧化物在吸附重金属的过程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 而有机质的作用相对较小, 与以往利用选择性萃取技术研究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规律一致. 进一步分析表明, 如扣除生物膜上铁的残渣态部分, 则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将采集的生物膜上的铁、 锰氧化物及有机质分离开. 相似文献
985.
Pb,Cu和Zn在自然水体生物膜中铁/ 锰氧化物等组分上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选择性萃取法萃取天然基质采集的生物膜中的铁/锰氧化物, 考察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对水体中Pb, Cu及Zn的富集作用. 结果表明, 锰氧化物对生物膜富集Pb起主要作用, 而铁氧化物和除铁/锰氧化物以外的以有机质为主的其它组分的作用很小; 膜上其它组分对Cu的富集贡献较大, 锰氧化物的贡献与铁氧化物的接近; 锰氧化物对Zn的富集贡献最大, 铁氧化物和其它组分的贡献比较接近. 锰氧化物对Pb, Cu及Zn的富集能力分别高于铁氧化物的富集能力, 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对3种金属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分别是Zn>Cu>Pb和Zn>Pb≥Cu. 相似文献
986.
Sm对MoO3-Bi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oO3-B i2O3催化剂中加入稀土氧化物Sm2O3,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查了Sm2O3添加量、反应温度、异丁烯浓度、原料气流量等对异丁烯转化为甲基丙烯醛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Sm2O3可明显提高异丁烯的转化率和甲基丙烯醛的选择性。用XRD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Mo-B i-O催化剂的成分主要是B i2O3和MoO3的混合物,添加Sm后出现了Sm2Mo3O12的衍射峰,且衍射峰的强度随着Sm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987.
高分散锰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及载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浸渍法制备了A l2O3,S iO2和MgO等不同性质载体负载的锰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O氧化反应的性能,并用XRD、XPS、TPR和XAF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表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载体负载的样品的活性次序为:MnOx/A l2O3>MnOx/MgO>MnOx/S iO2.XRD结果表明,在S iO2和A l2O3上,负载量为15%的催化剂中没有检测到Mn氧化物的衍射峰,说明Mn物种在载体表面分散性很好,而在MgO上检测到Mg6MnO8物种.XAFS等表征结果表明,A l2O3和S iO2负载的样品中Mn主要以高分散的Mn2O3形式存在,MgO负载的样品中Mn的分散性相对较差,且与载体发生强相互作用.结合XPS和TPR结果,Mn氧化物与载体相互作用强弱的顺序为:MnOx/MgO>MnOx/A l2O3>MnOx/S iO2.负载Mn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与分散度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而是显示了明显的载体效应. 相似文献
988.
首次报道了新型高聚合度钨磷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化合物H16{[P4W14Na3 (H2O)7O58]2[Na4(H2O)13]2[P4W14Na2(H2O)2O56]}·24H2O的水热合成方法,用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 1.551 5(3)nm,b=1.866 4(4)an],c=2.224 9nm,α=105.10(3)°,β=96.74(3)°,γ= 95.23(3)°,V=6.127(2)nm3,Z=1,Mr=12 418.36,Dc=3.365 g·cm-3,μ=19.843 mm-1, F(000)=5 516,R=0.0 829,Rw=0.2 020.测定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是由两个[P4W14Na3 (H2O)7O58]9-和一个[P4W14Na2(H2O)2O56]6-阴离子通过O-Na-O桥键合而成. 相似文献
989.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