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1篇
  免费   1887篇
  国内免费   10267篇
化学   17609篇
晶体学   302篇
力学   414篇
综合类   322篇
数学   118篇
物理学   4090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501篇
  2021年   557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71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1265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715篇
  2009年   863篇
  2008年   909篇
  2007年   826篇
  2006年   938篇
  2005年   862篇
  2004年   924篇
  2003年   842篇
  2002年   857篇
  2001年   812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626篇
  1998年   622篇
  1997年   600篇
  1996年   637篇
  1995年   596篇
  1994年   424篇
  1993年   415篇
  1992年   461篇
  1991年   456篇
  1990年   432篇
  1989年   419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报道了2个取代三联吡啶配体(4′-苯基-2,2′:6′,2″-三联吡啶(L1)和4′-二茂铁基-2,2′:6′,2″-三联吡啶(L2)的Co(Ⅱ)配合物(Co(Ⅱ)(L1)2)(ClO4)2.4CH3CN(1)和(Co(Ⅱ)(L2)2)(ClO4)2H2O(2)的合成及配体L2的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配合物2中,由于Co^2+的作用,二茂铁基的氧化电位较配体L2中的二茂铁  相似文献   
102.
合成和表征了4个不同外源桥的醇式双核铜配合物:[Cu_2(L)(u-Cl)](1),[Cu_2(L)(p-N_3)]·DMF(2),[Cu_2(L)(g-OCH_3)(3)和[Cu_2(L))(u-C_3H_3N_2)·1/2C_2H_5OH(4).其中L是负三价的双核配体2,6-二甲酰-4-甲基苯酚双缩苯甲酰肼。配合物(3)的晶体为P1空间群,a=0.8294(1),b=0.9333(3),c=1.4736(6)nm,谨=79.51(3),"=80.93(2),)F=81.32(2)°,Z=1.磁性研究表明外源桥对金属离子之间磁交换作用的影响与其在光化学序列中的顺序基本一致。通过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计算,从结构因素和电子效应两方面解释了上述配合物的酮式和醇式互变异构体对磁交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在水中,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与硫酸铜反应,制得新配合物Cu(C10H8N2O4)(H2O)2(C10H8N2O42-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并以水为溶剂培养了单晶,测试了晶体结构,该单晶为深绿色,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1.1297(1)nm,b=0.9824(8)nm,c=2.1973(3)nm,β=91.91(8)°,V=2.43749(8)nm3,Z=8,μ=1.817mm-1,Dc=1.743Mg·m-3,F(000)=1304,R=0.0264,wR=0.0654,GOF=1.052。其测试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Cu2+处于五配位的四方锥配位环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1个三齿配体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二价离子的2个O原子和1个N原子,2个水分子中的O原子,其中1个水分子的O原子处于四方锥的锥顶,锥底的配位原子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对该配合物所作的皿内抑菌试验和盆栽活体实验表明,配合物对小麦条锈病、白菜黑斑病及辣椒疫霉菌等分别有96%、89%、100%的抑制率,且有一定的助长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有机电致发光 ( EL )技术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显示技术 ,自 1 987年 [1] 以来已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部分发光器件的亮度、效率和寿命已经达到或接近实用化的程度 .许多有机化合物 [2~ 5] ,包括小分子和聚合物 ,已被用于制备有机 LEDs.应用于有机 EL的化合物很多 ,这为优化和筛选优秀的 EL材料提供了基础 .以 8-羟基喹啉铝为代表的有机金属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 EL材料 ,这类材料荧光效率高、易于提纯且性质比较稳定 .目前应用于有机 EL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材料大多配位数均为偶数 ,四配位的 8-羟基喹啉锌配合物 ( Znq2 ) [6…  相似文献   
105.
分别合成了U(Ⅵ)和Th(Ⅳ)与双席夫碱N,N’-双[(1-苯基-3-甲基-5-氧-4吡唑啉基α-呋喃次甲基]邻苯二亚胺(HPMα FP)2pen形成的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摩尔电导等方法测试,确定其组成为:[UO2(PMαFP)2pen]和[Th(PMαFP)2pen(NO3)2].对新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抗菌实验表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6.
In this paper, the molecular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NH4[Y(trans CYDTA)(H2O)2]·4.5 H2O(trans-CYDTA=trans 1,2-cyclohexa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are reported. The crystal data are as follows: Triclinic system, P1space group,a=0.8599(6)nm,b=1.0021(7)nm,c=1.4370(9)nm,α =88.095(13)°,β =75.559(1)°,γ =88.344(12)°,V=1.1981(14)nm3,Z=2, M=708.68,Dc=1.570g· cm-3, μ =2.506mm-1 and F(000)=590. The final R1 and wR2 are 0.0571 and 0.1350 for 4205 [I >2.0σ (I)] unique reflections and 0.1007 and 0.1615 for all 4981 reflections, respectively. In the title complex, the anion [Y(trans-CYDTA)(H2O)2]- has an eight coordination structure with distorted square antiprism. The trans CYDTA which acts as a hexadentate ligand with four Oatoms and two Natoms and two H2O molecules directly coordinate to central metal Y(Ⅲ) ion.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Y(Ⅲ) ion can form an eight coordinate compound with aminopolycarboxylic acid ligands in addition nine coordin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07.
在无溶剂绿色化学条件下,将α-萜品烯-马来酸酐加成物(1)与取代苯(硫)脲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了4个N-(1-异丙基-2-羧基-4-甲基二环[2.2.2]-5-辛烯-3-羰基)-N′-芳基(硫)脲化合物(3a~3d),并由IR、UV-Vis、MS、1H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了目标产物的结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其中3个化合物(3a、3b和3c)具有植物激素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分析盐中水不溶物含量测定时过滤、洗涤、称量等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9.
The dynamic cure kinetics of thermosetting acetylene-terminated sulfone (ATS) and two blends prepared by the ATS and thermoplastic bisphenol A polysulfone (PSF), polyary-lethersulfone with cardo group (PES-C) were determina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addition of polysulfone's resin increases the temperature of initial reaction and decreases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cure reaction(E), pre-exponnential factor (LnA), and heat of cure reaction (AH). The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peak and final reaction and the reaction order(n) have been no effect.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