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8篇 |
免费 | 193篇 |
国内免费 | 204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153篇 |
晶体学 | 13篇 |
力学 | 15篇 |
综合类 | 54篇 |
数学 | 24篇 |
物理学 | 5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255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233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199篇 |
2005年 | 252篇 |
2004年 | 199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152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teraction and local magnetic moments of metal phthalocyanine and tetraphenylporphyrin molecules on noble metal surfac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Kondo effect observed in molecular systems,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edict the 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molecules on metal substrates. In this work,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local magnetic moments of magnetic molecules (3d-metal phthalocyanine and tetraphenylporphyrin molecules) on noble metal surfac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z2 orbital of the transition metal atom of the molecule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molecule-surface interaction and the adsorption energy exhibits a simple declining trend as the adsorption distance increases. In addition, the Au(111) surface generally has a weak interaction with the adsorbed molecule compared with the Cu(ll 1) surface and thus serves as a better candidate substrate for studying the Kondo eff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cal magnetic moment and the Coulomb interaction U is examined by carrying out the GGA+U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Dudarev's scheme. We find that the Coulomb interaction is essential for estimating the local magnetic moment in molecule-surface systems, and we suggest that the reference values of parameter U are 2 eV for Fe and 2-3 eV for Co. 相似文献
22.
以典型发光材料——联苯乙烯衍生物(4,4’-bis(2,2’-diphenylvinyl)-1,1’-biphenyl,DPVBi)和红荧烯(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分别为蓝色、橙色发射体,通过在DPVBi中插入一层超薄Ru-brene制备了结构简单的非掺杂型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低压启动、效率和色度俱佳的白色发光器件。器件启亮电压为3.1 V,最高电流效率为6.7 cd/A(流明效率5.5 lm/W或外量子效率2.8%),器件色坐标达到理想的白平衡点(0.33,0.33)。理想白光的获得归因于通过调整NPB/DPVBi界面到Rubrene的距离,实现了从DPVBi到Rubrene能量传递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23.
研究了一种新型轴向修饰硅酞菁,即二(2-氨基-6-三氟甲基-4-嘧啶氧基)硅酞菁(SiPcF)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离体光动力抗癌活性以及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iPcF的Q带最大吸收峰波长686 nm,摩尔吸光系数为2.3×105 mol-1·L ·cm-1,荧光发射峰694 nm,荧光量子产率为0.46,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的量子产率为0.38,是有效的1O2光敏剂。SiP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两者的结合常数为4.33×105mol·L-1,结合位点数为1。离体细胞实验表明,SiPcF具有较高的光动力抗癌活性,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50值为5×10-7mol·L-1。 相似文献
24.
按氢分类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Hydrogen-association classified molecular electronegafivity-distance vector,H-MEDV)是由4种类型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得到的一种描述分子二维结构的拓扑描述子.本文根据H-MEDV来研究创新构型抗肿瘤药物德氮吡格(TNBG)及其衍生物活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建立的4变量模型的相关系数R=0.862.对筛选后建立的模型用留一法交互检验的结果为Rcv=0.713,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吡喃酮型花色苷衍生物是一类具有非氧鎓离子结构和内酯型吡喃环结构的新型多酚类化合物。本研究以植物花色苷为原料,通过羧基吡喃花色苷形成及微氧化等两步反应法,结合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吡喃酮花色苷衍生物A (Oxovitisin A)标准品;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质谱法(HPLC-DAD-ESI-MS/MS)分析鉴定出纯化后反应产物Oxovitisin A的纯度达99%以上。利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及超微弱化学发光光谱仪研究了Oxovitisin A及其前体物质花色苷(锦葵素-3-葡萄糖苷,Mv-3-gluc)与羧基吡喃花色苷A(Vitisin A))的光谱特性、色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Oxovitisin A在440 nm激发波长下有最大荧光峰,最大发射波长490 nm,而具有氧鎓离子结构的两种前体物质无荧光特性。紫外光谱结合LAB色泽空间表征参数显示Oxovitisin A在不同pH值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结构稳定性和色泽稳定性。Mv-3-gluc,VitisinA和Oxovitisin A在不同体系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1.4,30.7和19 μg·mL-1(抗坏血酸28 μg·mL-1),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68,3.524,2.854 μg·mL-1(抗坏血酸8.441 μg·mL-1),对双氧水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1.311,0.4098和0.288 μg·mL-1(抗坏血酸3.265 μg·mL-1),表明Oxovitisin A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均高于反应前体物Mv-3-gluc和VitisinA及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26.
苝二酸酐与嘧啶衍生物的氢键组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经验AM1方法对苝二酸酐与嘧啶衍生物的1:1及1:2氢键复合物进行理论研究,表明随着氢键数目增多,弱相互作用能变大,主体上的供电基和客体上的吸电基有利于氢键相互作用,氢键导致电子从主体流向客体.用INDO/SCI方法计算配合物的电子光谱,表明其长波吸收峰与主体相比发生兰移,各配合物的长波吸收峰位置相差不大,与实验一致.讨论吸收峰兰移的原因并对电子跃迁进行理论指认,同时得到了配合物的双质子转移势能曲线,给出了相对于N-H键的过渡态和活化能.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二种新合成的2,3-二羟基萘二钼和四钼多酸有机衍生物[n-Bu)4N]2[Mo2O5(OC10H6O)2](Ⅰ)和[n-Bu)4N]2[Mo4O10(OC10H6O)2(OCH3)2](Ⅱ)进行了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波谱研究,发现[Mo2O5]^2 中钼氧多桥键的红外振动频率较[Mo4O10(OCH3)2]^2 中钼氧多桥键的红外振动频率红移,而在配合物Ⅱ中2,3-二羟基中芳环的^1H化学位移较配合物Ⅰ中向低场移动。同时还发现含二钼配位中心[Mo2O5]^2 的[Mo2O5(OC10H6O)2]^2-与含四钼配位中心[Mo4O10(OCH3)2]^2 的[Mo4O10(OC10H6O)2(OCH3)2]^2-生成条件的差异仅仅只在反应体系的pH值的微小变化,说明钼多酸有机衍生物阴离子是对体系酸碱度极为敏感的物质。 相似文献
28.
赵志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6):895-897
在化学发光分析中,常常要用到碱性条件下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反应系统,通过催化剂辣根过氧化物酶使反应顺利进行。如果再加入适当的增强剂,则灵敏度提高且发光时间延长,可改善测定的重现性。实验证明,对位酚类衍生物,如:对叔丁基苯酚,对甲苯酚的发光增强作用明显,其发光效率可上升几十倍,发光时间也获得有效延长。 相似文献
29.
30.
两种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点研究以两种蓝色OEL材料蒽类衍生物JBEM和联苯乙烯衍生物DPVBi分别作基质,以perylene作掺杂剂的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特别研究了它稳定性,在这度和效率方面,两种器件并没有很大差别,然而在稳定性方面却有很大差别,蒽类衍生物JBEM的器件在100cd/m^2初始亮度下,半亮度寿命可达1035h,而DPVBi的器件在同样条件下,半亮度寿命为255h。通过分析两种器件的能级图,认为稳定性的差别可能源于两种蓝光材料本身的热稳定性不同,JBEM优于DPVBi,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蓝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