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化学   319篇
综合类   11篇
物理学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采用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食品中的四种防腐剂和三种抗氧化剂。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为:2.0μL甲苯作萃取剂,微液滴在样品中深度为0.85cm,搅拌速度800r/min,萃取时间25min,溶液的pH=3,加入盐的质量浓度为10%。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5~400mg/kg,检出限0.01~1.2mg/kg,加标回收率93.7%~113.4%,相对标准偏差2.7%~8.6%。  相似文献   
22.
将偏最小二乘法(PLS)用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同时测定水溶液中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和α-萘酚三种组分,并将此方法用于研究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和α-萘酚在水溶液中的竞争吸附.结果表明:合成样本的回收率在96%~107.6%之间,结果比较令人满意.采用PLS法计算三种酚类物质吸附后的平衡浓度和吸附量,其结果与采用LCA(Langmuir Competitive Adsorption)模型预测的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3.
建立了高温液相色谱系统,在高温条件下,采用甲醇-水作为流动相,在Polymerx RP-1聚合物(PSDVB)色谱柱上考察了6种酚类样品的色谱行为.实验条件:温度40~160 ℃,流速0.2~5.5 mL/min,流动相中甲醇浓度范围40%~80%.考察了温度、流速和流动相组成对酚类样品的保留、分辨、柱效和系统压力的影响,探讨了酚类样品在聚合物柱上的热力学行为.温度升高2.35℃大约相当于流动相中甲醇浓度增加1%,可以通过改变色谱柱温度调节样品保留和改变选择性.柱温升高,降低了流动相的粘度,允许在高温条件下使用较高的流速实现快速分离.在160℃、V(甲醇):V(水)=40:60,为流动相和3 mL/min流速条件下,可于2.5 min内实现6种酚类的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24.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系唇形科(Labiatae),迷迭香属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1],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是目前公认的具有较高抗氧化作用的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25.
以TiO2纳米颗粒光催化反应为模型,研究了反应过程中的活性氧( ROS)产生以及活性氧淬灭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对苯二甲酸分子与体系中的光催化反应产生的OH·反应,生成具有荧光性质的2-羟基对苯二甲酸( lex=315 nm,lem=425 nm),因此对苯二甲酸作为氧化探针分子与体系中的生物抗氧化剂( AOs)分子竞争与ROS的反应,根据体系的荧光、反应时间以及AOs的浓度建立了AOs淬灭ROS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根据此模型推导AOs清除ROS的动力学常数,发现常见的生物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硫辛酸、没食子酸、谷胱甘肽、尿酸、维生素C、维生素E、水溶性维生素E和胆红素。  相似文献   
26.
采用差分脉冲伏安(DPV)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研究了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的电化学行为,考察了工作电极的材料和大小,及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浓度等实验条件。最佳实验条件为直径6mm石墨电极为工作电极,KOH-乙醇溶液(KOH浓度0.15mol/L)为电解质溶液。在优化条件下,基于变压器油T501使用浓度范围内(质量分数0.05%~0.50%),T501的浓度(c)与峰电流(Ip,μA)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变压器油中T501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变压器油中T501含量测定的效率。检出限为0.032%,加标回收率为99.61%~101.43%。  相似文献   
27.
The effect of storage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on-irradiated natural rubber and radiation vulcanized natural rubber (RVNR) were evaluated. The rubber films were stored under two different conditions, namely in open air and sealed polyethylene bags. The antioxidant, tris(nonylated phenyl) phosphite (TNPP) was used for preventing degradation of RVNR films. Gel content, cross-link density, tensile strength at break and 500% elongation of rubber film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tention (%) of tensile properties of rubber films with TNP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ubber films without antioxidants. The rubber films stored in polyethylene bags also show better reten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than those of rubber films stored in open air.  相似文献   
28.
测酚用的酪氨酸酶媒体玻碳电极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聚乙烯亚胺(PEI)包埋和外覆Nafion膜 ,将酪氨酸酶固定在以天青—双氰胺 -甲醛聚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工作电位 -100mV(vs.SCE),电极对多种酚有响应 ,对苯酚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0~96μmol/L,响应时间t95 小于50s ,用于测标样和炼焦废水样 ,精密度、准确度好。  相似文献   
29.
采用简单高温煅烧法成功制备了磁性钴镍基氮掺杂三维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材料(CoNi@NGC),将其作为吸附剂用于水体中6种双酚类化合物(BPs)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研究。将CoNi@NGC复合纳米材料用作萃取介质,运用酸碱泡腾片的CO2强力分散作用,开发了泡腾反应强化的分散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LD)快速定量饮料中痕量BPs。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磁滞回线等技术手段对材料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吸附剂成功实现氮元素的掺杂,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09.42 m2/g)、丰富的孔径及较强的磁性(17.98 emu/g)。吸附剂投加量、pH、温度、时间等因子优化试验表明:当pH=7,在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的BPs混合溶液中投加5 mg CoNi@NGC, 298 K反应5 min,对双酚M(BPM)、双酚A(BPA)的吸附率分别高达99.01%和98.21%。作用90 min时对双酚Z(BPZ)、BPA、BPM的吸附率近100%。在吸附过程中,BPs与CoNi@NGC之间的整个吸附过程主要受氢键、静电作用和π-π共轭作用共同控制。整个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自发进行。进一步将CoNi@NGC作为萃取介质制备成磁性泡腾片,利用泡腾分散微萃取技术高效富集和提取6种盒装饮料中的BPs,优化了影响富集效果的泡腾片的存在与否、洗脱剂种类、洗脱时间、洗脱体积等关键因子,在最佳萃取条件下(pH=7,投加5 mg CoNi@NGC, 2 mL丙酮洗脱6 min),结合HPLC-FLD,新开发的泡腾分散微萃取方法提供的检出限为0.06~0.20 μg/L,定量限为0.20~0.66 μg/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44%~4.76%和1.69%~5.36%,在实际样品中不同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2.4%~103.7%,在桃汁中检测到BPA和双酚B(BPB)分别为2.09 μg/L和1.37 μg/L。再生试验表明该吸附材料至少可以重复使用5次以上,显著降低了分析的试验成本。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萃取速度快、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常规食品污染监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程琪  聂小娃  郭新闻 《分子催化》2022,36(2):145-16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苯酚、邻甲酚、愈创木酚在不同结构Ru-Fe(211)表面上吸附活化性能和加氢脱氧反应路径.结果表明,Ru掺杂能促进H2分子在Fe(211)表面上解离,提高加氢脱氧反应速率.酚类在1Ru_(ads)-Fe(211)表面上吸附比在1Ru_(sub)-Fe(211)表面上更稳定,苯酚和邻甲酚脱羟基步骤能垒分别降低0.13和0.28 eV,有利于生成芳烃.愈创木酚在1Ru_(sub)-Fe(211)表面上加氢脱氧优势路径是先脱甲氧基生成苯酚,苯酚再加氢脱氧生成产物苯(速控步骤能垒1.16 eV);而在1Ru_(ads)-Fe(211)表面上愈创木酚先脱羟基再脱甲基生成苯酚的路径更具有动力学优势(速控步骤能垒1.21 eV).计算结果表明Ru掺杂方式影响Fe催化剂对酚反应分子的吸附稳定性以及加氢脱氧反应路径和性能.与1Ru掺杂Fe(211)催化剂相比,增加Ru原子数形成4Ru_(ads)-Fe(211),能够进一步提高酚类反应物的吸附强度,但导致加氢脱氧反应能垒升高.因此,在Fe催化剂上以表面吸附的形式掺杂少量贵金属Ru更利于酚类加氢脱氧生成芳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