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34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58篇 |
晶体学 | 35篇 |
力学 | 11篇 |
综合类 | 9篇 |
物理学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层状富锂材料具有超过250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层状富锂材料在实际应用之前仍需解决诸多挑战,如高电压氧释放、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变化、过渡金属离子迁移等结构劣化,并由此带来了较低的初始库伦效率、电压/容量的衰减以及循环寿命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层状富锂材料改性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综述全面介绍了层状富锂材料的结构、组分以及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对材料改性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详细介绍了体相掺杂、表面包覆、缺陷设计、离子交换和微结构调控等一系列改性策略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了高容量和长循环层状富锂材料和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2.
43.
44.
以纳米Si颗粒为核心,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SiO_2源,采用Stober法在Si表面包覆一层SiO_2,再以多巴胺为碳源,通过碳化处理将SiO_2表面的聚多巴胺层转化成碳层。最后,用HF刻蚀SiO_2并留下空隙,得到Si@void@C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物相、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0.1 A·g~(-1)电流密度下,Si@void@C负极材料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充电比容量仍然有1 319.5 mAh·g~(-1),容量保持率为78.4%,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45.
重钙粉作为填充剂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加工过程,但由于其表面具有极性,分散性较差,导致与橡胶材料界面结合较差,影响了橡胶产品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 本文采用沉淀法,在CaCl2-H2O-NH3-CO2体系中生成碳酸钙直接结晶于重钙粉颗粒表面,实现对重钙粉的表面包覆,将n(CaCl2):n(重钙粉)=1:100、5:100、10:100的包覆重钙粉填充到天然橡胶和再生胶中,橡胶的力学性能与填充未包覆重钙粉的橡胶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比较,在填充量较大(8.5%、15%)时,包覆重钙粉橡胶产品在硬度、定伸应力等力学性能上要好于轻钙粉橡胶产品;在填充量(5%、8.5%)时,包覆重钙粉橡胶产品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接近于白炭黑,硬度高于白炭黑橡胶产品。 相似文献
46.
碳包覆纳米金属颗粒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包覆纳米金属颗粒是继富勒烯和碳纳米管之后的又一新型纳米碳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碳包覆纳米金属颗粒的合成方法,包括: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热解法、液相浸渍炭化法和炭凝胶爆炸法等,简述了形成机理,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7.
48.
49.
微流控芯片NDA在线衍生测定单细胞中谷胱甘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细胞分析对研究细胞内信号传递和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等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标记是检测细胞内物质的常用技术,为防止衍生时的过度稀释,大多采用柱前细胞内衍生法,衍生后再用微流控芯片分析,此法操作复杂,需多次离心分离,且能透过细胞膜标记胞内组分的荧光试剂较少。 相似文献
50.
TiO2/SiO2/γ-Fe2O3-SiO2磁性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γ-Fe2O3-SiO2 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followed by calcination at 700 ℃ for 30 min starting from tetraethoxysilane and iron nitrate. Upon further coating with SiO2 and TiO2, a TiO2/SiO2/γ-Fe2O3-SiO2 magnetic photocatalyst was obtained. XRD results show that Fe in the composite converts to the γ-Fe2O3 phase up to a processing temperature of 700 ℃, and further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α-Fe2O3 phase. The TiO2/SiO2/γ-Fe2O3-SiO2 samples obtained are monodisperse spherical particles with 200~250 nm diameter, well coated firstly by an amorphous SiO2 layer and then by an anatase TiO2 layer. The TiO2/SiO2/γ-Fe2O3-SiO2 particles retain their magnetic property well and show high activity for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salicylhydroxamic aci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