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2篇
  免费   2230篇
  国内免费   4159篇
化学   6147篇
晶体学   299篇
力学   743篇
综合类   175篇
数学   187篇
物理学   5270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408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585篇
  2010年   549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520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525篇
  2003年   470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422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230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27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78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萘基二苯甲烷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缔合反应及缔合物在聚合物颗粒表面的吸附及洗脱 ,提出了碱性艳蓝BO分光光度法测定河水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碱性艳蓝BO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缔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3.76×104、3.63×104、2.15×104L·mol -1·cm -1 ,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0mg/L,相对标准偏差3.8% (n=8);应用该法测定河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12.
王东君  徐岩 《分析化学》1993,21(7):775-778
本文研究了9种表面活性剂对钛铁试剂体系纸上荧光法中Tb~(3+)特征荧光的增敏作用,并探讨了钛铁试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体系纸上荧光法测定Tb~(3+)的最佳条件,Tb~(3+)的检测限为0.7ng。应用本方法成功地测定了中稀土分离富集物中Tb_4O_7的含量。  相似文献   
213.
针对光催化过程中的低光利用率和低催化效率,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将Ag纳米颗粒均匀修饰在BaTiO3纳米压电材料表面,制备了x mol/L-Ag/BaTiO3x=0.01、0.02、0.04,x为Ag的浓度)等离激元压电光催化剂.研究了压电光催化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及等离激元颗粒负载的浓度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ol/L-Ag/BaTiO3在全光谱光辐照和超声激发的压电场的辅助下,在75 min内可降解91%的罗丹明B,将降解效率提升了21%,证实了纳米复合结构中压电势对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活性的重要影响.催化性能的提升源于压电效应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协同作用.Ag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使光吸收范围从紫外光区扩大至可见光波段.超声驱动可使BaTiO3纳米压电体发生形变而于表面产生压电电荷,压电势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LSPR诱导的光生载流子分离,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加速有机染料的降解.本工作将BaTiO3的压电效应引入等离子体光催化中,可推广到其他材料和催化系统中,为环境净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214.
以乙酰丙酮镍、油酸、油胺为原料,十八烯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溶剂热法,在不同反应条件制备了纳米级氧化镍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光谱分析以及塔菲尔(Tafel)测试考察了反应物比例、保温时间、表面活性剂(PVP)、油胺的量对产物微结构、粒径、形貌、光学以及电化学活性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物n[Ni(acac)2]∶n(OA)=1∶2、添加剂PVP质量分数为1.66%、油胺物质的量为30 mmol、200℃下保温8 h时,可获得粒径约为30~40 nm纯相氧化镍,具有最佳电化学活性,交换电流密度为J0=1.23×10-2 mA·cm-2.  相似文献   
215.
高分子表面动态行为与接触角时间依赖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躺滴法(sessile drop)动态连续跟踪测量模式研究聚合物水的接触角随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各种聚合物的接触角都随时间迅速降低, 最后达到一恒定值即平衡接触角. 各聚合物都具有其特有的起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 同时利用Wilhelmy片技术对相应聚合物的动态接触角进行研究. 并通过研究经表面氧化处理含聚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起始接触角、平衡接触角、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的变化, 探索躺滴法测定接触角过程中时间依赖性的成因及起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的意义. 结果发现聚合物样品的前进接触角(θa)与起始接触角(θs), 后退接触角(θr)与平衡接触角(θe), Wilhelmy片法测得的接触角滞后值(θa-θr)与起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的差值 (θs-θe)之间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由此表明, 接触角的时间依赖性主要是由于水滴与聚合物接触后其表面发生重构引起. 起始接触角(θs)与平衡接触角(θe)则分别与聚合物表面疏水性组分和亲水性组分相关. 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这二种接触角测定方法之间的相关性, 为接触角时间依赖性问题的理论解释提供实验证据, 而且也为高分子表面动态行为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16.
建立了处理双原子分子-表面相互作用的推广的LEPS势.借助推广的LEPS势,系统研究了一氧化碳分子在铂低指数表面吸附的动力学特性,重现了低指数表面的分子吸附热、吸附几何及本征振动等实验数据;鉴定了某些不合理的文献信息,预测了实验尚未探测到的重要信息:预测到Pt(100)表面四重洞位的C-O伸缩振动频率为1 962.60 cm-1;预测到Pt(110)表面吸附态的C-O及C-Pt键长分别为115.1、147 pm.  相似文献   
217.
用直径7 μm的碳纤维组合成超微圆盘电极,以聚苯胺修饰电级.以阶梯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双阶跃计时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研究了Cd2+在该电极上的表面络合吸附特性和电极过程.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实验和理论都证明,由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对Cd2+的特性吸附,形成电活性的表面吸附态络合物.因此,这种表面络合物首先被还原,形成峰电位-0.90 V处的表面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位比Cd2+直接还原电位(-0.98 V)正移,循环反扫时,氧化波无峰形.根据实验数据推测了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证实该还原波具有扩散和表面反应同时控制的表面络合吸附波的特性.理论计算与实验基本一致,并求得了表面吸附态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吸附量和表面络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还证实,在峰电位-1.06 V 处的还原波,是Cd2+的表面吸附还原态诱导而产生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218.
通过对离子轰击下固体表面电离过程重新考虑认为,在固体表面覆氧或氧离子轰击下除表面原子的直接电离外,激发态双原子间电子交换和断键亦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局部热力学平衡模型,得到了一个包含各类离子内配分函数、电离能、金属-氧原子键断键能以及表面金属原子与氧原子结合份数等参数决定的新电离几率分析表达式。应用该分析表达式解释了金属表面覆氧、氧离子轰击金属、化合物半导体表面二次离子发射中氧增强效应、充氧量对二次离子发射的影响及其基体效应等实验现象。并由此得到了元素相对灵敏度因子的分析表达式,对化合物半导体及一些陶瓷材料表面二次离子质谱分析中元素灵敏度因子随元素电离能变化曲线给予了相应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19.
研究了不同偶联剂及钛酸钾晶须添加量对钛酸钾晶须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 ,钛酸钾晶须能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晶须的加入使材料的磨损率得到显著降低 ;钛酸钾晶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润滑性 ,添加晶须后材料的摩擦系数与树脂基体基本相当 ;偶联剂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影响不大 ,但是合适的偶联剂对材料耐磨性的提高则具有明显的作用 .晶须添加量较低时 ,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为较严重的粘着磨损 ,晶须添加量较高时 ,疲劳磨损占主导地位 .  相似文献   
220.
含湿相变粗糙多孔材质的热质耦合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孔材质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含湿状态对传热和传质特性有着重要意义,其热质耦合传递过程广泛存在于能源开发和工程隔热等领域。不同于在多孔材质理想状态下对传热和传质特性的单方面分析,该文将孔道的分布参数、粗糙表面、含湿状态和相变等因素考虑进去,运用分形理论推导出了含湿相变粗糙表面多孔材质的渗流系数和耦合等效导热系数的表达式。结果表明,渗流系数与面积分形维数、含湿饱和度呈正相关,与相对粗糙度、迂曲分形维数呈负相关;耦合等效导热系数与渗流系数、相变量呈正相关,与相对粗糙度呈负相关。此外,结果还表明,相变量以及相变引起的气体膨胀压强差对热质耦合传递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