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0篇
化学   17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23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遗传算法模拟了Dα 的光谱轮廓, 模拟曲线与实验中观察到的轮廓符合得非常好。分析模拟的结果表明, 在HL- 1M 装置边缘等离子体中, 存在一种H 粒子群和三种D 粒子群, 它们有各自的温度和粒子数比例。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国产高分影像的相继问世以及相关应用的逐步展开,不少研究涉及了不同国产高分影像多光谱数据之间的交互对比,但两种国产分辨率最高的GF-2 PMS2与ZY-3 MUX传感器多光谱数据之间的对比仍未见报道。为了使这两种国产主力高分辨率传感器的多光谱数据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相互补充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它们的3对同日过空影像,采用两种方法对其进行交互对比。第一种方法是对整个试验区采用逐像元光谱比较法进行对比,第二种是采用样区光谱均值比较法进行对比,即在试验影像上选择一系列的样区,然后以各样区的均值进行对比。通过对两种传感器同步影像对的表观反射率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各对应波段的回归散点图,查明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据此提出相互转换的关系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对比方法得出的结果相一致,但使用样区光谱均值比较法进行交互对比的结果的准确性更高。GF-2 PMS2与ZY-3 MUX各对应波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都大于0.9,但其值在蓝绿波段较高,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有所下降,表明两种传感器的表观反射率在蓝绿波段的一致性好于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总体上看,GF-2 PMS2的信号强于ZY-3 MUX,二者的信号差异在蓝、绿光波段较大,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较小,但却明显受到地物类型的影响。对于以裸土为主的影像,两种传感器之间的差异随着波长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对于以植被为主的影像,二者之间的差异却随着波长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将纯植被与纯裸土的样区单独提取出来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传感器的信号差异程度在红光波段主要受裸土影响,而在近红外波段则主要是受植被影响,且植被长势越旺盛,两种传感器的表观反射率差异越大。通过研究获得了两种传感器多光谱波段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方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转换后的GF-2 PMS2数据与ZY-3 MUX数据之间的差异大大减小,各波段均方根误差的均值降幅可达64.79%,平均相对偏差率也有明显的降低。这表明,所查明的两种传感器的定量关系是有效的,其对应波段的转换方程可以用于两种传感器数据的相互转换,经转换后的数据更有利于这两种传感器数据的协同使用。分析两种传感器数据的差异原因表明:二者数据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光谱响应函数的差异和空间分辨率的差异引起的。ZY-3 MUX的光谱响应函数曲线相对平缓,没有明显的起伏波动,而GF-2 PMS2则较不稳定,在四个波段呈现出程度不同的起伏变化,从而影响了二者表观反射率信号的一致性;而GF-2 PMS2具有的4 m空间分辨率明显高于ZY-3 MUX的6m空间分辨率,因此更容易捕捉到细小地物的光谱信息,这也使得二者信号出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硬弹性聚丙烯形成过程中表观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熔体温度下降、所受拉伸比增加或冷却风速度升高均可使表观密度增加。硬弹性聚丙烯经热处理后,表观密度有所增加。硬弹性聚丙烯在拉伸过程中,表观密度先下降而后增加,呈现出最低值,这一变化规律与硬弹性聚丙烯中片晶分离形成微孔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74.
彭宇行 《化学教育》1998,(6):8-10,13
活性聚合是连锁聚合反应体系中链转移和终止反应速率为零时的特殊反应类型,表现活性聚合和准活性聚合则是链转移或终止反应未被完全消除而人有活性聚合物特征两类聚合物反应,是非活性聚合活性聚合过渡和逼近时的两种聚合反应类型,本文对活性聚合,表现活性聚合和准活性聚合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5.
铂单晶电极表面下不可逆反应动力学(III)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系列研究论文Ⅰ[1]和Ⅱ[2]报导的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动力学数据解析方法.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首次获得甲酸在Pt(100),Pt(110),Pt(111)电极上直接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Gibbs自由能(△G≠0).在实验选定的标准状态下,即0.0V/SCE、298.15K和1.013×105Pa下,来算得到。还发现传递系数β在实验温度范围(283.15~303.15K)不随温度变化,但随电极表面原子排列结构变化,大小次序与△G≠0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76.
盐湖盐类水溶液298.15K时稀释热和表观摩尔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有关溶稀释热方面的研究报导很多,例如等溶液的稀释热均已有文献值.但全是采用分批式量热法研究部分间断浓度范围内的稀释热,数据设有连续性,很不全面.在稀释热理论估算方面,Pitier的半经验溶液理论能比较满意的解决一般浓溶液的稀释热估算问题,但文献只给出了某些多数,没有计算出具体的稀释热数据[6-9],也没有将实验测定值与理论估算值相比较.基于Debye-Hckel理论推导出的烙极限公式[10-12]在溶液表观摩尔烂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迄今没有一篇论文比较全面地将实验测定与Pitier理论和Debye-Hhdel极限公式相结合来研究溶…  相似文献   
77.
以三种具有典型分子结构的单胺为主要原料,采用同一种方法制备了三种相同稠化剂含量的聚脲润滑脂. 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三种聚脲润滑脂中稠化剂的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十八胺聚脲润滑脂的稠化剂形貌为缠绕的纤维结构,环己胺和苯胺聚脲润滑脂的稠化剂形貌为堆积的棒状. 同时,研究探讨了三种聚脲润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触变性能、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表观黏度的变化规律,并解释了其流变学性能与稠化剂的微观形貌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关联性. 本研究结果将为聚脲润滑脂的设计开发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并促进聚脲润滑脂性能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8.
<正>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研制出一种快速灵敏检测组蛋白甲基化的试纸条。相关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据介绍,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通常发生在氨基末端的赖氨酸或者精氨酸上,同其他调节蛋白和DNA相互作用,参与基因的调节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细胞染色质中不同类型的组蛋白甲基化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往往取决于组蛋白被甲基化的位置和甲基化的程度。常用的  相似文献   
79.
 利用恒温还原和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了水分压对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还原路径、还原机理和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程序升温还原结果表明, 水分压对催化剂的还原路径没有明显的影响, 催化剂均首先由 α-Fe2O3 还原为 Fe3O4, 然后超顺磁态 Fe3O4 先还原为 FeO, 再还原为 α-Fe, 而顺磁态 Fe3O4 则直接还原为 α-Fe. 恒温还原结果表明, 催化剂在 2.5%H2O-97.5%H2 气氛中还原时, 还原过程达到平衡时的还原程度随还原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利用 Hancock-Sharp 方法分析了恒温还原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结果表明, 还原温度较低时, 催化剂在 2.5%H2O-97.5%H2 气氛中还原时受内扩散模型控制; 还原温度较高时则受晶相形成与生长模型控制. 利用 Kissinger 方法计算了还原过程的活化能, 发现随着水分压的增加, 表观活化能呈增大的趋势. 水分压对 Fe3O4 还原为 α-Fe 过程的影响大于其对 α-Fe2O3 还原为 Fe3O4 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正> 共聚合中竞聚率的正确测算对于研究共聚物组成与单体配料比及转化率的关系、共聚物组成分布及链段分布和共聚合机理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多数二元自由基共聚体系,聚合方法不同对竞聚率无影响,但对某些聚合体系,如苯乙烯/丙烯腈,不同的聚合方法测得的“竞聚率”会有所不同。一般文献报道,苯乙烯/丙烯腈自由基共聚合,60℃下的竞聚率分别为r_st=0.41±0.08,r_(AN)=0.04±0.04,均系本体聚合的实验结果。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