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1篇 |
免费 | 954篇 |
国内免费 | 104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643篇 |
晶体学 | 130篇 |
力学 | 847篇 |
综合类 | 91篇 |
数学 | 461篇 |
物理学 | 17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3篇 |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45篇 |
2014年 | 213篇 |
2013年 | 194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69篇 |
2009年 | 213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54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7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一种增加SOFC阳极三相反应区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OFC)以其高效、低污染的特性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SOFC由阴极、阳极和夹在其间的电解质组成 ,其中阳极性能的优劣对整个电池的性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目前 ,传统的阳极材料大都选用 Ni+ YSZ[1~ 4 ] .Murray等 [5] 最近报道了在阳极与电解质之间附加一层具有混合导电性能 (同时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和电子导电率 )的 YDC( 1 5% Y2 O3+ 85%Ce O2 )后 ,可大大降低阳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阻抗 ,增加三相反应区和氧离子流通 ,从而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 .我们认为 ,如果能以掺杂的复合阳极代替附… 相似文献
22.
以亲水性聚(N-羟乙基丙烯酰胺)(PHEAA)、疏水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HEAA-b-PMMA-b-PHEAA(PHMH)为改性剂,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底膜材料,利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PVDF/PHMH基底.与未改性PVDF基底相比,PVDF/PHMH基底表面孔径变小,孔隙率和亲水性增加;与PVDF基底纳滤膜N0相比,通过界面聚合制备的PVDF/PHMH基底纳滤膜N1表面粗糙度大、亲水性强、截留分子量小,N1纳滤膜对Na2SO4的截留率为96.0%,水渗透通量高达304 L·m-2·h-1·MPa-1,优于商业化纳滤膜的渗透选择性. 相似文献
23.
Si基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和嵌锂电势低等优点,已成为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材料.但其巨大的体积膨胀和与电解液间的副反应造成了严重的界面问题.本文从硅负极界面的定义出发,对界面问题、成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分别从结构优化、人工界面构筑、电解液配方优化和固态电池中的界面问题4个方面阐述了硅基负极界面工程的发展现状;最后,对硅基负极界面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4.
在288.15~323.15 K温度范围内,采用诱导期测定法研究了碳酸锂(Li2CO3)在有无添加NaCl的Li Cl-Na2CO3过饱和溶液中的成核动力学.通过OLI电解质与水化学物性分析软件内嵌的全组分模型严格计算Li2CO3在溶液中的过饱和度,研究了温度、过饱和度和Na Cl的添加量对Li2CO3成核诱导期的影响,并结合经典初级成核理论计算了活化能、固-液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等成核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过饱和度下,Na Cl的添加使得Li2CO3的成核诱导期增长;添加Na Cl后Li2CO3成核反应的活化能从63.69 k J/mol(溶液中Cl?的超额含量Y=0)增加到72.85 k J/mol(溶液中Cl?的超额含量Y=0.5),表明Na Cl的添加抑制了Li... 相似文献
25.
β-丙氨酸分子的两侧分别为1个羟基(—OH)/羧基(—COOH)和1个胺基(—NH2),这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双修饰剂.本文将双修饰技术应用于空穴传输层[HTL,聚(3,4-乙烯二氧噻唑)∶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以及电子传输层(ETL),并通过简单的溶液处理技术将聚(9,9-双(3’-(N,N-二甲基)-N-乙基氨丙基-2,7-芴)-2,7-(9,9-二辛基芴))二溴化物(PFN-Br)加入同一装置中,从而合成了新界面层.将甲醇和水作为极性溶剂,使β-丙氨酸成为可溶解的化合物.通过这种双重修饰方法,PM6∶Y6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从14.99%提高到15.78%.接触角测量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表明,两层界面都得到了增强的疏水性,从而避免了水分和氧气与它们各自的电极发生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β-丙氨酸的胺基与PSS的—SO3-基团以及PFN-Br的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了它们的浓度,提高了疏水性,改善了OSC的稳定性.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相似文献
26.
应用液/液界面微电极对二苯并18-冠-6(DB18-C-6)辅助推动Ba~(2+)在1,2-二氯乙烷/水(DCE/W)界面转移的电化学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证明该过程遵循TIC机理,是受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通过转移电流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测定了Ba~(2+)以及用其它方法难以测定的DB18-C-6。 相似文献
27.
(±)—表—马氏醇的合成(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表-马氏醇的另一种合成方法,应用羟基香叶醛及芳樟醇为原料,通过关键中间体(2E,6E,10E,14E)-16-羟基-3,7,11,15-四甲基-9-9苯磺酰基-2,6,10,14-十六碳四烯醛及溴化物,在无水CrCl2作用下,分子内缩合生成苏式醇为主的环化产物。 相似文献
28.
用Monte Carlo方法对两嵌段共聚高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进行模拟,获得了固液界面区吸附链节的分布和吸附构型大小分布等微观信息。考察了吸附性链节的吸附能εAa和两嵌段共聚高分子中吸附性链节比例f对固液界面区高分子链节的分布和各种吸附构型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层厚度主要由两嵌段共聚高分子中非吸附性链段的长度决定。 相似文献
29.
本文提出一个以(10~(△pe)-1)~(-1)对△pe表示的离子选择电极一次加入标准法结果处理数值表。该表简单明了,不含电极斜率因素,适用于具有各种斜率的电极和不同价态离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30.
表(界)面张力测定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滴外形法,尤其以悬滴法研究表(界)面现象成为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测定表(界)面张力和表面压的方法,着重介绍了悬(躺)滴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