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39篇 |
免费 | 5269篇 |
国内免费 | 840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1592篇 |
晶体学 | 719篇 |
力学 | 3633篇 |
综合类 | 597篇 |
数学 | 2411篇 |
物理学 | 110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3篇 |
2023年 | 613篇 |
2022年 | 735篇 |
2021年 | 754篇 |
2020年 | 622篇 |
2019年 | 590篇 |
2018年 | 497篇 |
2017年 | 650篇 |
2016年 | 690篇 |
2015年 | 741篇 |
2014年 | 1539篇 |
2013年 | 1243篇 |
2012年 | 1234篇 |
2011年 | 1344篇 |
2010年 | 1295篇 |
2009年 | 1341篇 |
2008年 | 1457篇 |
2007年 | 1134篇 |
2006年 | 1199篇 |
2005年 | 1375篇 |
2004年 | 1141篇 |
2003年 | 1385篇 |
2002年 | 1100篇 |
2001年 | 1106篇 |
2000年 | 859篇 |
1999年 | 582篇 |
1998年 | 554篇 |
1997年 | 481篇 |
1996年 | 491篇 |
1995年 | 509篇 |
1994年 | 500篇 |
1993年 | 364篇 |
1992年 | 371篇 |
1991年 | 356篇 |
1990年 | 393篇 |
1989年 | 319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Sc、C单掺以及共掺MgS体系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本征MgS体系相比,掺杂后体系的结合能仍为负值,表明掺杂体系均处于稳定状态,其中Sc-C共掺MgS体系的结合能最小,说明Sc-C共掺体系最稳定.掺杂后体系的禁带宽度均减小,表明电子由价带跃迁至导带的能量减小;此外,掺杂体系在低能区均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现象,表明Sc、C掺杂能够有效的拓宽体系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其中,Sc-C-MgS体系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了杂质能级且带隙宽度较小,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系数最优,可推测Sc-C共掺杂可作为提高MgS体系光催化活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42.
频散可控格式的一种推广形式及其在爆轰波马赫反射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频散可控格式是高精度捕捉激波的新格式.对原有频散可控格式(DCD)进行了推广,给出了适用于网格点排列不规则情况下的DCD格式,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下的DCD格式.用一些典型算例对推广后的DCD格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格式是合理和可靠的,并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有DCD格式的二阶精度.把推广后的DCD格式和具有8种组分和20个化学反应的基元反应模型相结合,对氢氧爆轰波在直管道中的传播问题及楔面上马赫反射问题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比较表明,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下的DCD格式能够有效地捕捉爆轰波,在爆轰波阵面上不会产生振荡或是抹平间断现象. 相似文献
943.
944.
945.
本文采用XRD和SEM技术分析了具有不同临界电流密度(Jc)的Bi系多芯超导带材.结果表明,样品中Bi-2223晶粒高度取向排列,其取向因子F值在0.947~0.977范围内.SEM分析结果发现,高Jc样品中在平行于带材平面的片状的Bi-2223晶粒的晶界处残留的杂质主要为CuO晶粒,它与Bi-2223晶体结合紧密.在低Jc 的样品中,Bi-2223晶片边界存在的杂质颗粒尺寸较大,其成分为(Sr,Ca)CuO和CuO的混合体.样品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SEM观察发现,在高性能的样品中,芯丝烧结体的致密度较高.枝条状Bi-2223晶体穿过银层,在芯丝之间形成了很强的连接体.本文讨论了临界电流密度与微观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6.
947.
948.
949.
950.
研究了18-冠-6与Na2[Cu(i-mnt)2][i-mnt=异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S2CC(CN)2-2]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Na(18-C-6)]2[Cu(i-mnt)2](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结构数据a=1.2819(11),b=1.1793(10),c=1.4928(13)nm,β=99.121(16)°,V=2.228(3)nm3,Z=2,Dcaled.=1.369g/cm3,F(000)=958,R1=0.0521,wR2=0.1003.1中的[Cu(i-mnt)2]基团通过配体i-mnt的氮原子与两个[Na(18-C-6)]基团中的钠原子成键,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