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9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57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309篇 |
晶体学 | 3篇 |
力学 | 3篇 |
综合类 | 121篇 |
数学 | 26篇 |
物理学 | 2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120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M1)是一类转录调节蛋白,通过其C-端的锌指结构域(氨基酸250-510)来识别序列特异性的DNA分子.INSM1的C-端包含有5个串联的锌指结构域,然而这些结构域的结构及其如何识别DNA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通过重组构建的质粒pET-32m-INSM1(424-497)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424-497)包含了最后两个锌指结构域4和5,简称为ZF(4-5).该文详细研究了蛋白质ZF(4-5)的诱导表达条件,得到了较高产率的纯化蛋白.核磁共振(NMR)谱和圆二色谱(CD)揭示了Zn2+对稳定锌指蛋白结构的必要性,以及C2H2-Zn2+结合的组氨酸呈现为δ-异构方式. 相似文献
33.
莲子蛋白组分二级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莲子蛋白质进行了Osborne蛋白质分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进行二级结构分析。应用去卷积和曲线拟合方法对四种蛋白组分的酰胺Ⅰ和Ⅲ带进行分析,清蛋白和球蛋白之间以及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之间各相应子峰峰位和二级结构峰面积百分比差异较小,但前两者各相应子峰峰位与后两者略有差异;而前两者各相应二级结构峰面积百分比与后两者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前两者的各相应有序结构(α-螺旋+β-折叠)峰面积的百分比明显大于后两者。用0.1 mol.L-1NaCl溶液提取的球蛋白和清蛋白有序结构含量均在55%左右,而醇或碱提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有序结构含量仅为40%左右,盐提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有序性和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34.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性质的荧光光谱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清分离蛋白与葡聚糖的混合物在干热处理条件下,发生了以褐变为特征的美拉德反应。当葡聚糖分子量由67kD增至150kD时,游离氨基含量分别下降了35.77%和30.53%,糖链越长,其接入到蛋白质肽链的难度越大。采用荧光光谱对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内源荧光光谱图显示,接枝产物在405nm的最大荧光强度显著提高,且350~500nm范围内的荧光强度顺序为:G67>G150,这说明接枝物中有Maillard反应体系所特有的荧光物质生成;由外援荧光光谱图得出,接枝产物在470nm的最大荧光强度均有明显降低,各溶液体系中荧光强度高低顺序依次为:WPI>G150>G67。疏水性指数的测定进一步说明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接入到蛋白质肽链中,对乳清分离蛋白的疏水性均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35.
Due to the inherent symmetry structures and the electric properties in the microtubule (MT), we treat the MT as a one-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 system and describe the nonlinear dynamics of dimer electric dipoles in one protofilament of the MT by virtue of the double-well potential. Consequently, the physical problem has been mapped onto the pseudo-spin system, and the mean-field approximation has been taken to obtain some physical results, including the expression for th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 and the estimated value of Tc (=312 K). 相似文献
36.
金属离子和热激处理对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类金属硫蛋白基因htMT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不同金属离子及热激对菊芋进行了处理,并对菊芋不同组织器官中类金属硫蛋白基因(htMT2)mRNA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tMT2在根中不表达,而且其表达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Cu^2 降低叶中htMT2的表达,Cu^2 浓度与茎、叶中的htMT2 mRNA水平呈负相关性.在低浓度范围内,Zn^2 浓度与茎、叶中的htMT2 mRNA水平呈正相关性,而在高浓度范围内,Zn^2 浓度与htMT2 mRNA水平呈负相关性.Ca^2 对叶中htMT2表达的影响与Zn^2 的作用相似,但Ca^2 诱导茎中htMT2 mRNA水平升高.热激处理对不同组织中htMT2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htMT2表达受金属离子影响的特征与植物MT基因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前期工作中分离到的htMT2是一个新的植物MT基因. 相似文献
37.
三维特征荧光参数可以反映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含量变化等丰富信息。通过对水样进行三维荧光特性分析和常规有机污染物指标COD,TN,TP的对比分析, 确定表征污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种类、组成和含量的三维特征荧光。对进水、间隙水和出水中DOM的四种不同组分的荧光光谱图、荧光峰值(R.U.)、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以及与COD,TN,TP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可知:污水处理前后特征荧光峰中心位置和强度均发生明显的改变, 表明污水中有机物的相对组成和含量随处理过程而变化;类腐殖质组分的降解情况不显著,而类蛋白组分的降解情况显著,类蛋白组分与COD,TN,TP呈现显著正相关。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了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性变化规律, 探讨三维荧光技术用于描述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8.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反射用于鸡蛋蛋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鸡蛋的无损检测技术一直以来都是蛋品质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建立相应的检测技术对蛋鸡育种和蛋品质监测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保存时间不同的鸡蛋,探讨了蛋白高度、哈氏单位、气室直径、气室高度近红外模型的可行性,并运用无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鸡蛋蛋白高度、鸡蛋气室直径、气室高度的近红外测定模型,蛋白高度、气室直径与气室高度的测定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7,0.821,0.865,RMSECV分别为0.476,0.014与0.479.对33个鸡蛋样品的模型验证的R2分别为0.873,0.861,0.895.鸡蛋新鲜度主要指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预测能力,能够满足蛋品新鲜度快速无损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9.
藻类叶绿素荧光对除草剂生物毒性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蛋白核小球藻、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为敏感藻,研究了莠去津、敌稗、敌草隆、灭草松四种除草剂及其混合剂对藻类光合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同时确定了三种微藻荧光对除草剂的最佳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除草剂显著降低了藻细胞类囊体膜中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Fv/Fm)、实际光合效率(Y(Ⅱ))、绝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现上升趋势,400 μg·L-1敌草隆使蛋白核小球藻Fv/Fm参数值下降了41%。实验选用的三种实验藻在四种除草剂单独和混合胁迫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光抑制效应,表现出光合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合活性的降低和光保护能力的增强,藻类自身具有一定的光保护机制可以降低除草剂的影响。除草剂能够影响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强度,其中灭草松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最为显著,在400 μg·L-1灭草松影响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荧光强度下降了44%。 相似文献
40.
Bid蛋白是仅有BH3结构域的Bcl-2家族蛋白,在溶酶体膜透化以及线粒体外膜透化引发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Bid蛋白与生物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脂膜透化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及基于氧化石墨烯表面诱导荧光衰逝的单分子荧光技术,分别从单囊泡及单分子水平对tBid蛋白与磷脂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tBid蛋白在膜上聚集后可引起脂膜的透化,且脂膜透化的发生源于聚集体中一些tBid蛋白更深入地插入了脂膜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