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化学   571篇
晶体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铝(Ⅲ)—桑色素—含氧有机溶剂荧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淑芙  张书圣 《分析化学》1993,21(8):963-966
本文系统研究了醇、酮等7种含氧有机溶剂对铝-桑色素络合物荧光反应的溶剂化效应。研究发现,上述有机溶剂对荧光体系均有增敏作用,以乙醇的效果最佳,使络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加6倍多。据此,本文建立了测定微量铝的高灵敏度荧光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1.0μg/10ml,检测限为1.6×10~(-9)g/ml。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化学试剂中的微量杂质铝进行了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并对有机溶剂化效应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制作了用桑色素作修饰剂的碳糊修饰电极 ,利用该电极为工作电极 ,建立了测定痕量铅的新方法。在甲酸钠 盐酸缓冲溶液 (pH 4 .9)中 ,在 - 0 .10V(vs .SCE)下搅拌富集 ,铅 (Ⅱ )与化学修饰碳糊电极表面的桑色素形成电活性络合物而吸附富集于电极表面 ,经 - 0 .85V(vs.SCE)静止还原后 ,阳极化线性扫描 ,在 - 0 .4 3V(vs .SCE)获得一灵敏的二次导数溶出峰。在最佳条件下分别富集 360s和 180s ,其二次导数峰电流与铅 (Ⅱ )浓度分别在 5 .0× 10 - 9~ 1.0× 10 - 7mol·L- 1和 2 0×10 - 8~ 1.0× 10 - 6 mol·L- 1两个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富集 6min ,检出限可达 1.0× 10 - 9mol·L- 1(S/N =3)。同时 ,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方法应用于尿铅测定 ,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With 1-Pymnebutyric acid (PBA)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s),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H 7,0), the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of cytochrome C (Cyt C) was realized. In the cyclic voltammetry experiment two pairs of redox peaks ofCyt C were observed at 0.018 V and -0.314 V (vs. SCE), respectively. The redox reaction at 0.018 V was diffusion controlled, while the redox reaction at -0.314 V was adsorption controlled.  相似文献   
14.
用同步荧光法研究细胞色素C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细胞色素C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发现细胞色素C中色氨酸残基的同步荧光光谱随浓度改变而发生变化,在较稀的溶液中,只观察到色氨酸残基的一个荧光峰,在较浓的溶液中也观察到一个荧光峰,而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时,这两个峰共存,可能反映了细胞色素C在不同浓度溶液中聚集状态的不同,当向存在两个荧光峰的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脲,在一定脲浓度范围内,细胞色素C不发生变性,脲的作用使细胞色素C的单体浓度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用^1HNMR双共振技术测定了在pH=7.04,温度303-319K范围内咪唑键合氧化型细胞色素C的平衡常数,从Van'tHoff和Arrhenius方程得到键合的热力学常数△H=48.5kj·mol^-1,△S°=184J·mol^-1·K^-1和活化能E~a=159kj·mol^-1,并与其它血红素蛋白和模型化合物的热力学常数作了比较和讨论.用饱和转移法归属了cytc·Im的血红素环上甲基峰,首次用NMR方法确证咪唑在与氧化型cytc反应中取代了轴向Met80,形成新的Fe-N键.  相似文献   
16.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for curcumin at the B3LYP/6-31G(d,p) level show that the enol form of curcumin is more stable than the diketo form because of an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which extends the conjugation effect in the enol chain, formed in the enol structure. Cis-diketone form can not be obtained, presumably due to the strong repulsion between the carbonyl dipoles aligned in parallel. According to the phenolic O-H bond dissociation enthalpy, curcumin in its most stable form can be suggested to be a relatively good antioxidant. In order to avoid overcoming H-bond intera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urcumin, a catechol moiety was incorporated into curcumin for designing a novel antioxidant. It is found that the designed molecule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scavenge radical than curcumin, comparable to vitamin E. Moreover, the ion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designed molecule is similar to that of curcumin, indicating that the designed molecule can not display the prooxidant effect.  相似文献   
17.
对辣椒色素某些性能的测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辣椒色素某些性能的测试陈连文(河北经贸大学轻工系石家庄050061)刘敬兰(河北师范大学实验中心石家庄050016)关键词分离辣椒色素测定红辣椒属茄科,辣椒属(CapsicumfrutescensL.),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品种多,资源丰富。内服有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杯[6]芳烃-双金属卟啉在氧化异丙苯中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杯[6]芳烃-双金属卟啉比之相应的金属卟啉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并表现同样的选择性,生成苯乙酮和醇组份。此一结果同通常酞菁或其它如西弗碱大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下生成丙酮和酚不同。还考察了温度、轴向配体、催化剂用量及金属离子种类等对反应的影响,仔细地通过测定反应速度比较了反应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个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化学计量学法相结合的仪器分析实验,该实验在不经分离的情况下,同时测定市售饮料中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3种色素的含量。介绍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内容、教学效果,以及MATLAB软件的简单应用等。  相似文献   
20.
叶黄素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哲  刘红云 《化学教育》2007,28(3):3-4,24
叶黄素属类胡萝卜素,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保护视觉、抗氧化、抗癌等作用。本文从叶黄素的结构、性质、来源、生理功效、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