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阻抗谱(EIS)、动电位极化曲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苯骈三氮唑(BTA)与碘化钾(KI)对冷轧钢在0.10 mol·L-1三氯乙酸(Cl3CCOOH)中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BTA与KI复配后较BTA、KI对冷轧钢在0.10 mol·L-1 Cl3CCOOH中缓蚀效果明显提升,最大缓蚀率达87.5%,且缓蚀协同效应参数大于1,BTA与KI存在缓蚀协同效应。BTA与KI复配前后在钢表面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BTA/KI复配后具有更大的吸附平衡常数和更负的吸附Gibbs自由能改变值;Nyquist图谱主要包含高频区的容抗弧和低频区的感抗弧,且BTA与KI复配后电荷转移电阻进一步增大。BTA、KI、BTA/KI均为以阴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且BTA/KI复配后腐蚀电流密度较复配前显著下降,证实了BTA与KI存在缓蚀协同作用;SEM微观形貌分析得出,BTA与KI复配后能显著减缓三氯乙酸对钢表面的腐蚀程度。  相似文献   
12.
铜(Ⅰ)—苯骈三氮唑络合吸附波的极谱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敦虎  冯国臣 《分析化学》1994,22(6):626-629
本文在0.6mol/L NH3-NH4Cl缓冲溶液(pH=9.8)中,Cu(Ⅱ)在滴汞电极上还原生成Cu(Ⅰ),可与苯骈三氮唑(BTA)络合,产生一灵敏的络合吸附波,Ep=-0.73V(us,SCE)。苯骈三氮唑的浓度在0.40-10.0mg/L范围内与极谱波峰高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40mg/L,相对标准偏差为1.4%-3.2%;回收率为97.5%-101.5%。  相似文献   
13.
利用苯骈三氮唑、丙醛分别和甲醇、乙醇、丙醇- 1 、丙醇- 2 、丁醇- 1 、丁醇- 2、2 - 甲基丙醇- 1 、2 - 甲基丁醇-2 反应合成了八种烷氧基烷基苯骈三氮唑,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 对上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这类加成反应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cations in solutions containing benzotriazole (BTA) and H202 on coppe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CMP). On the base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material removal rate (MRR)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ammonia shows the highest MRR as well as good surface after CMP, while KOH demonstrates the worst performance. These results reveal a mechanism that small molecules with lone-pairs rather than molecules with steric effect and common inorganic cations are better for copper CMP process, which is indirectly confirmed by open circuit potential (OCP).  相似文献   
15.
选用甲基苯骈三氮唑(TTA)作为Eu3+络合物的第一配体,探究了在乙醇溶液体系与水溶液体系两个不同条件下,第二配体及表面活性剂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两个体系分别选择了三乙胺、邻菲咯啉(phen)作为第二配体,邻非咯啉(phen)、曲拉通-100(TX-100)作为表面活性剂,在乙醇体系下,Eu3+:TTA:三乙胺:phen的最佳比例为1:3:10:1,在水溶液体系下,Eu3+:TTA:phen:TX-100的最佳比例为1:5:1:5,最后分别将两种络合物使用掺杂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薄膜,通过荧光光谱测试,得到的两种薄膜均可将紫外光转换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见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