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31篇 |
免费 | 861篇 |
国内免费 | 824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5701篇 |
晶体学 | 206篇 |
力学 | 118篇 |
综合类 | 269篇 |
数学 | 10篇 |
物理学 | 16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367篇 |
2021年 | 388篇 |
2020年 | 387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274篇 |
2017年 | 382篇 |
2016年 | 453篇 |
2015年 | 407篇 |
2014年 | 728篇 |
2013年 | 729篇 |
2012年 | 624篇 |
2011年 | 593篇 |
2010年 | 650篇 |
2009年 | 683篇 |
2008年 | 782篇 |
2007年 | 758篇 |
2006年 | 717篇 |
2005年 | 661篇 |
2004年 | 743篇 |
2003年 | 738篇 |
2002年 | 658篇 |
2001年 | 677篇 |
2000年 | 506篇 |
1999年 | 509篇 |
1998年 | 477篇 |
1997年 | 449篇 |
1996年 | 401篇 |
1995年 | 445篇 |
1994年 | 373篇 |
1993年 | 316篇 |
1992年 | 292篇 |
1991年 | 250篇 |
1990年 | 234篇 |
1989年 | 249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59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N-取代酰胺-二苯酮体系光化夺氢反应活泼自由基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用自由基捕捉剂2,3,5,6-四甲基亚硝基苯(ND)及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物(PBN)与ES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十二种取代酰胺RC6H4NHC(0)CH3(R-CH3、Cl、Br、H、NO2)、C6H5N(R)C(0)CH3(R=CH3、C2H5)及HC(0)NR2(R-CH3、C2H5)与二苯酮光化夺氢反应中的活泼自由基。结果表明:
1.对于RC6H4NHC(0)CH3,二苯酮夺取氮上H形成R-C6H4NC(0)CH3自由基。
2.对C6H5N(R)C(0)CH3及HC(O)NR2,二苯酮夺取与羰基相连的甲基氢、羰基上氢及与N相连碳上的氢分别形成
C6H5N(R)C(0)CH2、C(0)NR2、C6H5N(CHR')C(0)CH3及。 相似文献
62.
对苯系统图(HS 图)的三种编码(B 码、F 码和 P 码)进行了的研究。导出了各码之间的互推关系,并得出 B 码是 HS 图的两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3.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以及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PMOBOPV)、聚(2-甲氧基-5-己氧基)对苯乙炔(PMOHOPV)、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PDBOPV)和聚(2,5-二己氧基)对苯乙炔(PDHOPV)等四种可溶性聚对苯乙炔(PPV)衍生物,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产物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PMOBOPV、PMOHOPV、PDBOPV和PDHOPV的共轭π电子发生π → π* 跃迁的吸收峰分别位于491 nm、495nm、504nm和510nm处,相应的光学禁带宽度分别为2.23eV、2.18eV、2.12eV和2.07eV.利用简并四波混频技术测量PPV衍生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探讨了分子结构对PPV衍生物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的影响.研究发现,激发波长为532 nm时,PMOBOPV、PMOHOPV、PDBOPV和PDHOPV的共振χ(3)值分别为3.45×10-10、5.13×10-10、7.15×10-10和9.61×10-10 esu;激发波长为1064 nm时,它们的非共振χ(3)值分别为1.09×10-11、1.42×10-11、1.62×10-11和2.14×10-11 esu. 相似文献
64.
65.
推拉型偶氮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和光学双稳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从推拉型偶氮化合物中测得了非常高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X~(3)~6×10~(→3)esu.这对于引起光学双稳现象是至关重要的.利用波长为488nm的氩离子激光为光源,从这类材料掺杂的玻璃态聚合物薄膜的Kretschmann型态中,进一步观察到了光学双稳现象.与此同时,联系这类材料的顺反异构化反应历程,从电子吸收机制或光诱导的折射率变化机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67.
68.
69.
High—Efficiency Organic Double—Quantum—Well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 Sub—monolayer as Potential Well 下载免费PDF全文
XIEWen-Fa LIChuan-Nan LIUShi-Yong 《中国物理快报》2003,20(6):956-958
The double-quantum-wel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of indium-tin-oxide (ITO)/NPB (50nm)/rubrene (0.05nm)/NPB (4nm)/rubrene (0.05nm)/Alq3 (50nm)/LiF (0.5nm)/Al were fabricated, in which 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 (NPB) is used as a barrier potential or hole transport layer, tris (8-hydroxyquinoline) aluminium (Alq3) used as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and 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 (rubrene) as a potential well and emitter. The brightness can reach 18610cd/m^2 at 13V. The maximum electroluminescent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was 6.61cd/A at 7V,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dope-type devices. In addition,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 drive voltage in the range from 5 to 13V. 相似文献
70.
《中国物理快报》2003,20(11):194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