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48篇
化学   532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29篇
综合类   4篇
物理学   1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报道了Ce3+和Ce4+两种金属离子桥联苝四羧酸在二氧化钛纳米晶电极上自组装膜的制备,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自组装膜进行了表征.通过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确定了自组装膜的HOMO能级.基于自组装膜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电极的薄层三明治型太阳能电池具有较好的光电转化性质.在480 nm,苝四羧酸敏化二氧化钛电极产生了26.9%的入射单色光子-电子转化效率(IPCE),而由Ce4+离子或Ce3+离子桥联所形成的自组装膜分别产生了55.8%和39.1%的IPCE.金属离子桥联苝四羧酸自组装膜相当于一种配合物,其HOMO能级比苝四羧酸自组装膜的高,这是形成铈离子桥联苝四羧酸后IPCE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采用关键功能单体N,N'-二甲基间苯二胺(DMMPD)和多元酰氯5-氯甲酰氧基-异肽酰氯(CFIC)聚合制备了一种耐氧化的聚酰亚胺-氨酯(DMMPD-CFIC)反渗透复合膜材料. 研究了水相溶剂、 多元胺浓度和组成及两相接触时间等因素对DMMPD聚合成膜的影响. 结果表明, 虽然DMMPD-CFIC膜的脱盐率不够理想, 但将4-甲基间苯二胺(MMPD)与DMMPD以2∶1(质量比)组合后制得的MMPD/DMMPD-CFIC膜的脱盐率得到显著提高, 并且对膜的耐氯性能影响不大. 采用傅里叶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2种膜的活性层的结构, 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3.
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尺度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在聚酰胺酸(PAA)的N,N’ 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中进行溶胶 凝胶反应,制备出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复合薄膜材料.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wt%的样品是透明浅黄色薄膜;二氧化硅含量高于10wt%的样品是不透明棕黄色薄膜.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动态力学分析、热膨胀系数测试和应力 应变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此类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I/SiO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聚酰亚胺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高的模量;线膨胀系数显著降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随二氧化硅含量而变化,分别在10wt%和30wt%附近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4.
基于苝酸酯受体光伏器件的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基于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价格低廉,易于加工,不受材料种类限制和易于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点,而受到极大关注.自从1992年发现从共轭聚合物的基态到富勒烯存在光诱导电子转移现象以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较多的是共轭聚合物为给体(D),富勒烯为受体(A)的体系,能量转换效率可达3.3%,苝酸酯是一类液晶材料,其结构高度有序且含有4个吸电子的酰基,使得它们适合电子传输,且在普通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与共轭聚合物有较好的相容性,因此可制成薄膜,本文的研究表明,苝酸酯也是一类良好的电子受体,与共轭聚合物给体匹配,可用于制备光伏器件——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65.
为开发可低温固化的聚酰亚胺树脂,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将苯并噁嗪单元引入聚酰亚胺树脂中, 合成了含苯并噁嗪单元及乙炔基封端的双官能化新型聚酰亚胺预聚体(PIBzA). 经高温处理, 苯并噁嗪单元发生开环交联, 同时, 乙炔基端基发生三聚成环反应, 从而在固化树脂中形成双重交联网络结构. 苯并噁嗪单元的引入使聚酰亚胺树脂最快固化反应温度降低约32 ℃, 有效降低了固化温度. 同时, 苯并噁嗪单元的引入未大幅度降低树脂的耐热稳定性, 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介于266~290 ℃之间, 5%热失重温度(Td,5%)接近500 ℃, 依然可以满足耐高温复合材料的应用需求. 此外, PIBzA固化树脂具有低介电特性, 其介电常数k介于2.3~3.0, 介电损耗介于0.002~0.008, 可满足透波复合材料及先进微电子封装材料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6.
由原位缩聚制备了刚性高分子聚酰亚胺(PI)和柔性基体聚N-乙烯吡咯烷附(PVP)的分子复合物,并由实验证明了中间体聚酰胺酸(P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大分子之间存在的酸一碱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混容性,使聚酰亚胺能以分子水平或接近分子水平分散在聚毗咯烷酮的基体之中.聚酰亚胺/聚N-乙烯吡咯烷团分子复合物的薄膜呈透明性,在整个组成范围内只有一个Tg,显示单相行为。当PI含量<20%时,SEM相片呈现均相形貌,看不到PI微晶.广角X-ray衍射图表明PI特征结晶峰消失,和无定形的PVP完全混容.当PI含量>40%,SEM显示有均匀分布的、棒状PI微晶存在.通过分子复合,即使PI含量为10%,聚N-乙烯吡咯烷酮不再溶于乙醇,耐热性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67.
以N2,O2作载气,通过催化增强化学蒸气沉积(CECVD)分别制得在聚酰亚胺上的金属铂、钯及其合金薄层。铂、钯配合物的共同沉积可生成Pt-Pd合金薄膜。在Pd-Pt合金的沉积过程中,Pd/Pt的原子数比率随共同沉积的条件改变而变化。O2为载气、300 ℃条件下,用Pd(η3-allyl)(hfac)和Pt(COD)Me2作前驱体共沉积制备Pd-Pt合金,得到含Pd 37.2%,Pt 62.8%且不  相似文献   
68.
利用多尺度建模方法构建了聚酰亚胺/钽铌酸钾纳米颗粒复合物模型,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尺寸钽铌酸钾纳米颗粒(5.5, 8.0, 9.4, 10.5, 11.5 Å)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弹性模量和相互作用能的影响规律, 并通过计算纳米颗粒表面原子键能和单位表面积原子数目探究了复合物机械性能提高的内部机理. 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钽铌酸钾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分别为2.91和3.17 GPa, 泊松比分别为0.37和0.35, 钽铌酸钾纳米颗粒的引入可以显著改善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 纳米颗粒表面原子的键能为8.62-54.37 kJ·mol-1, 表明颗粒与基体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作用结合且有氢键存在. 计算结果表明, 相同掺杂比例下, 纳米颗粒尺寸越小, 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数目越大, 颗粒与基体作用更强, 杨氏模量的提高幅度越大, 尺寸效应越显著. 因此, 掺杂小尺寸纳米颗粒是提高聚酰亚胺机械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9.
采用热蒸发气相沉积聚合方法(VDP)制备了聚酰亚胺(PI)薄膜,研究了设备、衬底温度、升温过程和单体配比因素对PI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利用干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了薄膜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设定蒸发源-衬底距离为74 cm时可成连续膜;蒸发源采用一段升温和多段升温时,膜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分别为291.23 nm和61.99 nm;采用细筛网可防止原料的喷溅;均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PMDA和ODA)单体沉积速率比值为0.9∶1时,膜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值可减小至3.30 nm;沉积衬底温度保持30 ℃左右时,膜表面均方根粗糙度为4.01 nm, 随温度的上升,膜表面质量会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70.
应用广角X射线衍射技术和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对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不同,模塑粉的结晶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其中,热处理温度380℃与室温25℃相比较,模塑粉的相对结晶度增加近一倍;微观粒径尺寸也增加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