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34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32篇 |
晶体学 | 11篇 |
力学 | 29篇 |
综合类 | 4篇 |
物理学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聚酰亚胺/SiO2杂化膜的制备、表征和气体渗透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以TiO2为过渡层的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管基底上,制备了组分不同的聚酰亚胺/SiO2杂化膜。聚酰亚胺是利用4,4′-六氟亚异丙基邻苯二甲酸酐、2,4,6-三甲基-1,3-苯二胺和3,5-二氨基苯甲酸在溶液中进行亚胺化完成的。采用FT-IR、TG/DTA、DSC、SEM、BET和气体渗透测定对膜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聚酰亚胺通过支链上的羧酸基和SiO2相键连织构成了具有规则孔道的空间网状结构,并且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减小;杂化膜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无机兼容性;相对于聚酰亚胺膜,杂化膜对H2、CO2和H2O与N2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分离性,SiO2含量为25(wt)%的杂化膜对H2/N2、CO2/N2和H2O/N2的分离因子分别达到55.9、31.1和42.8。 相似文献
102.
苝二酰亚胺类小分子由于其固有的强分子聚集特性,导致活性层形貌难于调控,器件效率相对于近年来报道的受体-给体-受体型稠环小分子受体一直处于劣势.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个以吡咯并吡咯二酮为中心核的双臂型和四臂型苝二酰亚胺类小分子受体.其中,c-PDI2和nc-PDI2两个双臂型分子分别将两个苝二酰亚胺臂置于吡咯并吡咯二酮核心骨架的碳取代位和氮取代位;四臂型PDI4是将四个苝二酰亚胺臂置于吡咯并吡咯二酮核心骨架的四个取代位.通过对三个受体小分子的光谱吸收、能级水平、薄膜形貌以及光伏性能的详细研究,发现三个受体小分子都拥有扭曲的分子结构并由此带来无定形薄膜形貌,表明其分子聚集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相对于双臂型受体分子,四臂型PDI4具有更强的光吸收能力和电子传输性能,从而获得了8.45%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是c-PDI2器件效率的2倍和nc-PDI2器件效率的1.5倍.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合成了8个 四羧酸多联体化合物;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由供电子分子键连的多联体分子的光谱特性及其分子体系内稳态荧光猝灭机理。首次从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上分析和考察了四羧酸多联体化合物分子体系内的光致电子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104.
激光诱民聚酰亚胺纳米微结构中分子链取向排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Nd:YAG偏振脉冲激光辐射聚酰亚胺薄膜,在其表面制得大面积纳米级周藏一微线条,线条的周期性为200nm,线条方向始终平行于偏振激束电场方向,线条横截面为圆形或椭的柱状稔胍射红外光谱分别在平行与垂直纳米线条的方向上测试聚合物表面IRK结果发现,1722和1231cm^-1处的吸收有明显的二向色性,表明二线条内聚合物分子链部分呈现取排列,且聚酰亚胺分子我边方向与微线条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利用多尺度建模方法构建了聚酰亚胺/钽铌酸钾纳米颗粒复合物模型,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尺寸钽铌酸钾纳米颗粒(5.5, 8.0, 9.4, 10.5, 11.5 Å)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弹性模量和相互作用能的影响规律, 并通过计算纳米颗粒表面原子键能和单位表面积原子数目探究了复合物机械性能提高的内部机理. 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钽铌酸钾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分别为2.91和3.17 GPa, 泊松比分别为0.37和0.35, 钽铌酸钾纳米颗粒的引入可以显著改善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 纳米颗粒表面原子的键能为8.62-54.37 kJ·mol-1, 表明颗粒与基体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作用结合且有氢键存在. 计算结果表明, 相同掺杂比例下, 纳米颗粒尺寸越小, 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数目越大, 颗粒与基体作用更强, 杨氏模量的提高幅度越大, 尺寸效应越显著. 因此, 掺杂小尺寸纳米颗粒是提高聚酰亚胺机械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8.
应用广角X射线衍射技术和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对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不同,模塑粉的结晶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其中,热处理温度380℃与室温25℃相比较,模塑粉的相对结晶度增加近一倍;微观粒径尺寸也增加20%以上。 相似文献
109.
110.
二硫化钼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MoS2 填充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测定了其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采用MPX-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MoS2 填充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干摩擦和水润滑2种工况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材料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结果表明:与聚酰亚胺树脂相比,加入MoS2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有所降低,随着MoS2含量增加,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趋于稳定;在干摩擦条件下,MoS2逐步在磨损表面富集,相应的摩擦系数有所降低;MoS2含量为10%时磨损表面仅出现局部熔融,磨损率最低,当MoS2含量为20%时磨损表面出现深度熔融,磨损率较大;在水润滑条件下,MoS2仍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摩损率较干摩擦条件下降低1个数量级,表现出疲劳磨损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