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9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040篇
化学   2162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219篇
综合类   79篇
数学   46篇
物理学   4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利用极稀悬浮液中蒙脱土的解离作用并结合柱化技术过程,制备了介孔结构的铝铁/蒙脱土复合材料(Fe-Al/mmt);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氮等温吸脱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及苯酚催化羟基化反应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铁铝聚合前驱液中铁/铝比影响复合材料中蒙脱土的解离程度,且仅当低铁/铝比时(即Fe/(Fe+Al)物质的量的比介于0.05~0.3),嵌入解离的蒙脱土片层间的混合铁铝物种呈现能耐温350 ℃的热稳定性;氮等温吸脱附分析反映出这种解离的蒙脱土堆积结构呈现介孔特征,孔径分布窄,介于2.0~2.3 nm;红外分析表明材料表面具有L酸和B酸位,并且L酸位量与嵌入解离的蒙脱土结构中的混合铁铝物种相关;由于结构中混合铁铝物种的存在及相应的Si-O → Fe、Al-O → Fe间的电子跃迁,Fe-Al/mmt材料在紫外区呈现宽泛的能量吸收特征。这些结果说明,由于混合铁铝物种嵌入于解离的蒙脱土片层堆积结构中,形成了“卡片屋”式介孔结构。实验条件下,Fe/(Fe+Al)物质的量的比为0.3的Fe-Al/mmt呈现较佳的催化羟基化性能,苯酚转化率为36.7%,二酚产物选择性32.3%;并且初步表明铝掺杂后,通过铁铝比和表面酸性的调整,材料的部分选择氧化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2.
以KF-蒙脱土为催化剂, 取代肉桂腈与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在95%乙醇中回流反应得2-氨基-3-氰基-4-芳基-7,7-二甲基-5-氧代-4H-5,6,7,8-四氢苯并[b]吡喃, 此方法快速、方便、高效, 同时考察了溶剂、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3.
汪洋 《化学学报》2005,63(11):1023-1027
根据一氧化氮(NO)气体在二氧化钛(TiO2)表面吸附和脱附的实验结果, 揭示了气体脱附量的变化规律. 利用MOPAC 和GAUSSIAN分子轨道理论计算了在TiO2(110)表面上吸附NO分子的原子簇模型, 电荷分布以及原子簇的能级, 推断了NO在TiO2(110)表面吸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4.
以焦脱镁叶绿酸-d甲酯(MPPd)为起始原料, 通过其醛基与连有五元杂环的β-二酮、α-氰基酮和丙二腈的活性亚甲基进行Knoevenagel反应, 完成3-位五元杂环取代的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衍生物. 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经UV, IR, 1H 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165.
红紫素-18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脱镁叶绿酸甲酯为原料, 通过对其3-位乙烯基的氧化, 得到3-(2,2-二甲氧基乙基)-3-去乙烯基脱镁叶绿酸甲酯, 经过甲酸处理得到3-(2-氧代乙基)-3-去乙烯基脱镁叶绿酸甲酯, 选择适当的条件, 通过Grignard 反应合成了对应的3-(2-羟基烷基)-3-去乙烯基脱镁叶绿酸甲酯. 实验结果表明: 3-(2-氧代乙基)-3-去乙烯基脱美叶绿酸甲酯和Grignard试剂的反应, 只要反应条件控制得当, 132-位的甲氧甲酰基不会脱去. 结合E环的改造, 将其转变成酸酐环进而转变成N-取代的酰亚胺环.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也可以将3-(2,2-二甲氧基乙基)-去乙烯基脱镁叶绿酸甲酯转变成N-取代的酰亚胺后, 再和Grignard试剂反应, 完成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合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具有长波长的紫外吸收. 化合物的结构变化对紫外吸收的影响作了相应的讨论. 合成的新化合物均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6.
一株红球菌脱硫菌株脱硫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炼油厂污水排放口取得的土样中筛选到一株能降解二苯并噻吩 (DBT)的菌株 ,用GC/MS方法 ,证明其降解DBT走硫专一脱除途径 ,即“4S途径” .该菌株被命名为SDUZAWQ ,用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及 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 (Rhodococcussp .) .实验结果表明 ,红球菌SDUZAWQ可有效降解苯并噻吩 (BT)和DBT及其甲基衍生物 .在 2d内 ,BT与DBT可同时完全降解 ,0 .5mmol·L-1的BT在 1d内可降解掉 86% ,降解速度高于DBT的降解 .5 MBT的降解率也高于 4,6 DMDBT和 4 MDBT .4 MDBT较 4,6 DMDBT更难降解 ,在 2d内 ,红球菌SDUZAWQ可降解 62 %的 4,6 DMDBT ,而相同条件下 ,4 MDBT仅能被降解 3 6% .  相似文献   
167.
原油饱和烃指纹的内标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内标法建立了原油中正构烷烃、生物标志物(甾、萜烷类)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组分定性定量方法。讨论了柱层析分离能力。结果表明,所有饱和烃组分均流入第一部分流出液F1中,分离能力较为满意。对48种甾、萜烷类生物标志物组分以及姥鲛烷、植烷和正构烷烃等进行了定性确认,定性化合物数量多,信息量大,易于据此进行可靠的油指纹分析鉴别。32个正构烷烃组分相对标准差为1.2%~7.4%;45个生物标志物组分相对标准偏差为2.5%~9.2%。分析精密度较好,满足油指纹鉴别需要。正构烷烃回收率为73%~116%;生物标志物为84%~106%;回收率结果较为满意。正构烷烃方法检出限为7.0μg/g;生物标志物为0.65μg/g,满足原油样品分析要求。通过本方法对自不同和相同平台的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浓度分析,并采用浓度数据进行鉴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68.
制备温度对Pd/C加氢脱氯催化剂失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温度对Pd/C加氢脱氯催化剂失活的影响;失活;积炭;Pd/C;加氢脱氯  相似文献   
169.
以脉冲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脱铝八面沸石对异丙苯的催化裂化行为,并与反应条件下表面酸性进行了关联。样品裂化活性随骨架Si/Al比增加呈山峰形变化,Si/Al=5.38时最大;反应条件下酸中心数随脱铝深度增加却单调降低。动力学数据表明,样品裂化反应速度常数与强质子酸中心数随骨架Si/Al比增加具有平行的山峰形变化规律,Si/Al比为8.87附近的样品最高。  相似文献   
170.
担载于ZrO2上的Ru3(CO)12-Fe(CO)9混合簇的红外光谱表明,Ru3(CO)12以Ru(CO)2O2表面络合物存在.混合族在真空中随温度升高而发生脱羰基作用,500℃左右羰基完全脱掉;以Al2O3为载体者其羰基不易脱除,升高温度出现多种羰基带.混合簇中的Fe2-(CO)9极易脱羰基.担载混合簇在Ar气中进行TPDE时,低温时以脱羰基为主,高于150℃时发生表面歧化反应而生成CO2;在H2气中,低温时仍以脱羰基为主,高于150℃时发生表面加氢反应而生成CH4.混合簇的脱羰基和表面反应能力与Ru/Fe比及载体有关.担载混合簇在CO加氢反应中以Ru(CO)2O2和分散Fe存在,还出现-CHx多种表面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