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3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4442篇
化学   8222篇
晶体学   78篇
力学   435篇
综合类   247篇
数学   817篇
物理学   154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73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527篇
  2003年   516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306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44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含膦酰杂菲侧基聚乙炔的合成与热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氧化-6-氢-二苯基(c,e)<1,2>氧杂磷酰基)-1,4-二羟基苯(ODOPB)结构单元为中心,在两侧通过酯化反应分别引入4-乙炔基苯甲酰基和4-烷氧基苯甲酰基,并作为乙炔单体,在[Rh(nbd)Cl]2催化下,30℃聚合得到了含磷酰杂菲(DOPO)基团的聚乙炔.1H-NMR和GPC分析表明,由于DOPO存在较大π共轭结构和较强极性效应,在诱导聚乙炔主链采取高反式构型的同时,增加了分子链内相邻侧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整个分子链趋向二维共平面结构,有利于增强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TGA显示,与不含磷酰杂菲侧基的模型聚乙炔相比,DOPO的引入使聚乙炔呈现良好的热稳定性,起始热分解温度(T5%)接近400℃,说明通过增强分子链内侧基间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2.
合成了4种α-二亚胺镍催化剂Ar—NC(R1)C(R2)N—ArNiBr2[Ar=2,6-dimethylphenyl,R1=CnH2n+1,R2=CmH2m+1;其中Cat1:m=1,n=1;Cat2:m=2,n=1;Cat3:m=3,n=1;Cat4:m=2,n=2],考察了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和催化剂配体骨架碳原子上烷基取代基对乙烯聚合反应活性、聚合物链结构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当配体骨架上烷基取代基R1和R2不同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且聚合物分子量也较高;其中,Cat2和Cat3在20℃,乙烯常压和5.8mmol/L催化剂用量下,乙烯聚合活性达1.86×103kgPE/(molNi.h)和1.92×103kgPE/(molNi.h),聚合物分子量(Mw)达6.82×105和1.019×105.聚乙烯链结构分析表明,甲基支链在聚乙烯支链中占主导地位,支化度主要受反应温度的影响;同时还发现,配体骨架碳原子上烷基取代基不同的二亚胺镍催化合成聚乙烯的长支链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在较高反应温度40℃下,己基及以上长支链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53.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SBA-15担载的钒基(V/SBA-15)和钾修饰的钒基氧化物(K-V/SBA-15)催化剂, 使用氮气吸附、小角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紫外激光拉曼光谱对这些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评价了这些催化剂对乙烷选择氧化的活性与选择性. 实验结果表明介孔结构SBA-15对乙烷选择氧化的活性优于常规的SiO2; 对于SBA-15担载的V/SBA-15和K-V/SBA-15催化剂, 极低钒担载量(nV:nSi≤0.1:100)时隔离的四配位钒氧化物是乙烷选择氧化生成醛类化合物的活性物种, 高钒担载量(nV:nSi≥2.5:100)时聚合的和微晶态的钒氧化物是乙烷氧化脱氢或深度氧化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954.
杨鹏  翁建全  谭成侠  王秀莲 《有机化学》2009,29(12):2000-2004
为了寻找生物活性良好的噻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 利用2-[4-(2,6-二氟苯基)噻唑-2-基]乙腈(3)分别与取代氯甲酸酯4和取代苯基异氰酸酯6在碱存在下反应, 合成了8个2-[4-(2,6-二氟苯基)噻唑-2-基]-3-羟基-3-烃氧基丙烯腈化合物5和7个2-[4-(2,6-二氟苯基)噻唑-2-基]-3-羟基-3-取代苯胺基丙烯腈化合物7, 均为首次报道的丙烯腈类化合物. 化合物结构经1H NMR, IR, MS和元素分析表征. 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在试验浓度下, 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虫和抑菌活性, 其中化合物5f和5h在100 mg/L浓度下对炭疽病菌的抑制率达95%; 化合物5g和7d在250 mg/L浓度下对棉红蜘蛛的致死率达85%.  相似文献   
955.
采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手段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有机卤化物o-,m-,p-IC6H4OCH3的电子结构和取代基效应.在碘原子和甲氧基两个供电子基团的共同作用下,这三种碘代苯甲醚的第一电离能均低于相应的碘苯和苯甲醚.通过取代基效应研究表明碘代苯甲醚为富电子体,因此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956.
马丽  高连勋 《应用化学》2009,26(5):519-522
化合物3-(6-(2-羟甲基)-2-吡啶基)-1,1’-(R)-联萘酚1与新戊酰氯反应,得到单个羟基封端的化合物3-(6-(2-羟甲基)-2-吡啶基)-2’-特戊酰基-1,1’-(R)-联萘酚2。化合物2与MoO2(acac)2进行配位得到金属配合物Mo(Ⅵ)-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 = 11.7934,(10) Å,b = 23.045(2) Å,c = 15.1888(13) Å,α =90º,β = 112.84º,γ =90º, V = 3804.2(6) Å3,Z = 4,μ =0.392mm-1,Dc = 1.298Mg/m3,F(000) = 1544,R1 = 0.0775,wR2 = 0.1934,GOF = 1.122。测试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一个钼(Ⅵ)原子与一分子水、一分子配体中酚羟基的氧,吡啶环中的氮,醇羟基中的氧形成ONO三齿配合物。配合物Mo(Ⅵ)-2在萘乙烯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得到中等活性和较低的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957.
 在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气氛下对共浸渍法制备的 K2MoO4-NiO/SiO2 催化剂进行热处理, 并采用 X 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拉曼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催化高硫化氢合成气一步法制甲硫醇的性能. 结果表明, 由于催化剂中所含柠檬酸氧化放热, 空气中焙烧的催化剂发生严重烧结.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八面体配位的 Mo(Oh) 逐渐向四面体配位的 Mo(Td) 转变, 导致催化剂的还原能力降低, 配位不饱和 Mo (CO 吸附位) 减少, 因而 CO 转化率降低. 甲硫醇的生成与 Mo–S–K 相密切相关, 而 MoS2 晶相表面主要生成烃类. 与氮气中焙烧的催化剂相比, 空气中焙烧的催化剂表面的 MoS2 相较多, 而 Mo–S–K 相较少, 因此具有更高的烃类选择性和更低的甲硫醇选择性.  相似文献   
958.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TiO2-Al2O3 复合氧化物为载体,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 Ni2P/TiO2-Al2O3 催化剂, 并用 X 射线衍射、N2 吸附脱附、红外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载体中 TiO2 含量、焙烧温度及其制备方法对 Ni2P/TiO2-Al2O3 催化剂上同时进行噻吩加氢脱硫和吡啶加氢脱氮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 Ni/P 摩尔比为 1/2 的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表面仅出现 Ni2P 物相; 当载体中 TiO2 的含量为 80%, 焙烧温度为 550 oC 时, Ni2P/TiO2-Al2O3 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的活性最高. 在 360 oC, 3.0 MPa, 氢/油体积比 500, 液时体积空速 2.0 h?1 的条件下, 噻吩和吡啶转化率分别为 61.3%和 64.4%.  相似文献   
959.
以1-萘基-3-甲基-5-吡唑啉酮(NMP)为柱前衍生试剂,探讨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下对藏药蕨麻多糖水解液中单糖的分离条件。实验采用58.5 cm×50μm i.d.毛细管(有效长度50 cm),55 mmol/L硼酸盐缓冲溶液(pH=9.46),柱温20℃,分离电压22 kV,进样10 s。该法不加任何添加剂,9种单糖可高效、快速基线分离,实现了对藏药蕨麻多糖水解液中单糖的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60.
在酸性条件下,头孢米诺钠对铜(III)配合物-硫酸-罗丹明6G化学发光体系有强烈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定量分析头孢米诺钠方法。头孢米诺钠浓度在2.0×10^-7-6.0×10^-6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9,检出限为1.4×10^-7g/mL。对2.0×10^-7g/mL头孢米诺钠水溶液进行11次平行分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9%。利用该方法对鸡血样品和头孢米诺钠针剂中头孢米诺钠的含量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0.2%~1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