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7篇
  免费   1010篇
  国内免费   3545篇
化学   6633篇
晶体学   96篇
力学   403篇
综合类   113篇
数学   400篇
物理学   2117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563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526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溶剂对固相反应法制备H7PW12O42掺杂聚苯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固相反应法,分别以微量的水和乙腈作为溶剂,制备了磷钨酸(H7PW12O42)掺杂聚苯胺,并以红外光谱(FT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ogram)等测试方法对聚苯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固相反应法合成的聚苯胺分子链排列有序,晶化率较好,并且表现出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而以微量的乙腈作为溶剂通过固相反应法得到的磷钨酸掺杂聚苯胺在颗粒形貌、结晶性、导电率等方面均优于相同条件微量的水作为溶剂时的掺杂聚苯胺。  相似文献   
72.
聚(C60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C60 苯乙烯)的THF溶液的透射光谱随浓度的增大而不断红移.这种异常的光谱位移可能与富勒烯的纳级(10-9)簇的形成有关.用简单的办法来“调改”一物质的性质是科学家们长期梦寐以求的,而含C60的聚合物正代表了这一群新奇的物质,它们的光学性质可以预期地和可逆地调变,只要简单改变一下浓度.  相似文献   
73.
聚有机硅氧烷是一类主链由硅-氧键连接而成,侧链为有机基团的聚合物,兼具有机聚合物和无机聚合物的特性,性能优异,尤以卓越的耐高温性能而著称,在大气中于-50~250℃可以长期使用[1].为了进一步提高聚有机硅氧烷的热稳定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添加各种耐热性添加剂,或可与聚  相似文献   
74.
以铜离子为模板的褐藻酸凝胶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富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建敏  王永尧  杨晨磊 《分析化学》2002,30(12):1414-1417
以铜离子为模板,制备了褐藻酸凝胶(Cu-alginate),通过吸附实验及过柱渗滤实验,试验了该吸附剂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并且采用该吸附剂富集了自来水中微量的Cu^2 ,结合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水样中Cu^2 的含量。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Cu^2 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显著优于一些化学合成铜离子模板缩聚物及非铜模板褐藻酸凝胶(如Ca-alginate),非重金属离子(如K^ 、Na^ 、Ca^2 )及某些重金属离子(如Ni^2 、Cd^2 )等对Cu^2 的吸附均不产生明显干扰。用该吸附剂富集水中的微量铜离子,回收率可达97.7%。  相似文献   
75.
吸附与生物技术的耦合是实现燃料油品清洁生产的新发展方向, 提出了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循环使用的新耦合方法, 首先用吸附剂吸附脱除油品中的含硫化合物, 然后用微生物脱附吸附剂表面吸附的硫化物, 实现吸附剂再生. 利用Y型分子筛通过离子交换再用He保护自动还原的方法制备了(络合吸附剂吸附Cu(Ⅰ)-Y, 以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以选择性脱硫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R-8为生物催化剂, 考察了细胞浓度、油相体积、水相/吸附剂比对吸附剂脱附率的影响. 加入油相可以大大提高DBT脱附量和生成2-HBP的量. 增加水相中脱硫菌R-8的浓度、增大水相/吸附剂比, 可以实现DBT脱附, 促进DBT转化为2-HBP. 在水相脱硫菌株R-8浓度为75 g·L-1、水相/吸附剂比为300 mL/g、油相/水相比1/3(V/V)的条件下, 脱附的DBT在6 h内转化率达到89%, 24 h内转化率为100%. 生成2-HBP的量主要由吸附剂吸附硫化物的量、水相中微生物细胞的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水相/吸附剂比决定. 吸附剂经过正辛烷洗涤、100℃下干燥24 h、He保护450℃还原活化3 h, 再生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为新鲜吸附剂的95%.  相似文献   
76.
PU大分子单体水溶液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亲聚合物一般由亲水和亲油 2种链段构成 ,有嵌段型[1,2 ] 和接枝型[3 ] 2种 ,其中通过大分子单体法合成双亲接枝聚合物备受关注[4] 。如以亲水性大分子单体和亲油性小分子单体共聚 ,大分子单体构成共聚物主链上支链 ,具有较大活动性 ,亲水效能高。采用对氯甲基苯乙烯[5] 或甲基丙烯酰氯[6] 与聚氧化乙烯大分子的一端相反应 ,可得到亲水性大分子单体 ,但其分子量及结构变化有限。本文采用常规条件 ,合成了嵌段式水溶性聚氨酯大分子单体 ,其分子量较大 ,共聚接枝的支链较长。利用该大分子单体具有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采用无皂乳…  相似文献   
77.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酯共聚物载体对驱蚊剂N,N-二乙基间甲苯酰胺(DETA)慢释放行为的控制,探讨了单体配比、共聚物分子量以及DETA含量对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亲水性单体丙烯酸(AA),可提高DETA的释放速率;降低共聚物数均分子量,会减少DETA的释放量;剂型中DETA含量与释放量存在线性正比关系,但DETA的含量增加并不导致释放有效时间的线性增加。本文还就共聚物膜的透湿性和碱溶性作了研究,亲水性单体AA的增加同样导致透湿性和碱溶性的增加。制备的聚合物驱蚊剂经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具有良好的长效驱蚊特性。  相似文献   
78.
热致液晶共聚酯对聚丙烯结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光学解偏振法研究了热致液晶性芳香共聚酯与聚丙烯共混物的等温和非多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这一热致液晶聚合物对聚丙烯结晶有诱导成核和加速作用.当共聚酯含量在2-5%之间时,聚丙烯的结晶速率最快.偏光显微镜的观察揭示出在聚丙烯熔体中原位形成的液晶聚合物微纤诱导了聚丙烯横穿晶的形成.  相似文献   
79.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2(HBTC)2(H2O)6]·C4H10N2·2H2O}n(H3BTC为1,3,5-均苯三羧酸,C4H10N2为哌嗪),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表征,并用TGA研究了该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5437(9)nm,b=1.05485(9)nm,c=0.71482(5)nm,α=102.4623(28)°,β=91.3500(42)°,γ=111.0186(29)°,V=0.72018(10)nm3,Mr=764.37,Dc=1.762g·cm-3,Z=1,μ(MoKα)=1.25mm-1,F(000)=394,R=0.0307,wR=0.0815.晶体的基本构建单元中包含2个Co()中心、2个配位的HBTC分子和6个配位的水分子.基本构建单元通过相互链接形成具有“Z”型结构的一维配位聚合链,链间通过两种不同的氢键(O—H…O和N—H…O)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具有三维骨架结构的微孔晶体,微孔大小为0.71nm×0.82nm.荧光光谱表明,常温下用λex=312nm的光激发后,配位聚合物在329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80.
Four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benzophenone‐4,4′‐dicarboxylic acid (H2bpndc) and 1,10‐phenanthroline (phen), [Ln2(bpndc)3(phen)] (Ln=La (1), Pr (2) and Tb (3)), [Yb(bpndc)15(phen)].05H2O (4) were obtained through solvothermal synthesis. The crystallographic data show that 1, 2, and 3 are isostructural, the Ln(III) ions in 1, 2 and 3 are all eight‐ and ten‐coordinated, respectively, and thus the Ln(III) ions are connected by bpndc ligands, resulting in an interpenetrating 3D structure. While in 4, the Yb(III) ions are eight‐coordinated and connected by bpndc ligands into a 3D structure with 1D rhombic channels, which result from the effect of lanthanide contraction from La(III) to Yb(III) ions, and the bpndc ligands in 1, 2, 3, and 4 display three types of coordination m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