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15篇
物理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报道了天然产物(-)-肉豆蔻木脂素的全合成. 以香草醛为起始原料, 经Wittig反应、LiAlH4还原和Sharplass不对称双羟化等反应构建了苏式结构的中间体; 以焦性没食子酸为原料, 经Claisen重排反应制得另一种苯丙素片段; 2个中间体通过Mitsunobu反应, 缩合并使构型翻转, 得到赤式-(-)-肉豆蔻木脂素. 为赤式8-O-4′新木脂素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银纳米粒子自组装层为增强基底,我们报道了一种用于检测二元磷脂膜中具有相似结构磷脂分布的表面增强拉曼成像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免标记及花费低廉的优点.对探针分子对巯基苯胺(p-aminothiophenol),实验中所用的银纳米粒子自组装层表现出强的表面增强拉曼活性及良好的重现性.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结果证明了完整的磷脂膜在银纳米粒子自组装层上的形成.以这种银自组装层为基底,我们得到了磷脂膜中二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DMPG)和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并且利用DMPG的光谱特征峰,1482cm-1,区分这两种磷脂.而通过1482cm-1和1650cm-1的峰强比(R1482/1650),可以同时得知在混合磷脂膜上某点这两种磷脂所占的比例:R1482/1650值的增加意味着DMPG的增加和DMPC的减少.磷脂膜的表面增强拉曼成像则是由R1482/1650值和对应的位置信息组合而得到,其成像结果表明了带电的磷脂DMPG在混合磷脂膜中的聚集.我们所报道的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成像技术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免标记的和花费低廉的途径来研究磷脂膜的结构,例如磷脂域和脂阀.  相似文献   
13.
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志  符林  叶雪宁  张涛  蒙绍金  蒙春燕 《应用化学》2012,29(11):1316-132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从4种豆蔻中分别鉴定出33、54、37和29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分区法,将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分为4个区,对它们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豆蔻挥发油成分与红豆蔻、草豆蔻或肉豆蔻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且白豆蔻的药效成分为1,8-桉叶油素,其含量远高于红豆蔻或草豆蔻,而在肉豆蔻中未检出该成分,故不宜用红豆蔻、草豆蔻或肉豆蔻代替白豆蔻入药.该研究为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精油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过量水中脑磷脂假二元系相变的DSC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过量水中脑磷脂 (DMPE和DHPE)假二元系的凝胶 液晶相变 ,给出该假二元系的相图 .实验表明 ,至少在DHPE的摩尔分数低于0 1时可能出现部分相分离现象 .理想溶液模型分析表明 ,既在凝胶相 ,又在液晶相 ,这两个脑磷脂都不理想混溶 ;正规溶液模型分析表明 ,凝胶相的非理想性参数更大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肉豆蔻酸和榈酸酸盐体系的振动光谱,结果表明,脂肪酸与其碱金属盐之间通过氢键和羧基配位形成酸盐络合物。酸盐体系中氢键具有不同于普通氢键的性质,本文结合振动光谱讨论了酸盐的结构和氢键性质。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氯化血红素在肉豆蔻酸-双层类脂膜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0.1~-0.7 V(vs.Ag/AgCl)电位范围内,扫描速率为40 mV/s时,氯化血红素在-0.4 V处产生很灵敏的还原峰电流。于pH7.50.01 mol/L KH2PO4-Na2HPO4底液中,该氧化峰电流与氯化血红素浓度在7.32×10-9~1.57×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该电极可作为检测氯化血红素的新型的高灵敏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17.
鲁娜  郭放  赵丹  佟健  郭文生 《应用化学》2010,27(8):939-943
采用[CoCl4]2-为第一配体,质子化的N,N,N′,N′-四(对甲基苄基)乙二胺为第二配体,构筑二次球形配位主体框架,选择性地将蒿本挥发油中的肉豆蔻醚作为客体,与其形成超分子包结物晶体。 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测试技术确定了包结物的形成及其主客体分子摩尔比为2∶1,利用Kugelrohr真空蒸馏技术将肉豆蔻醚从包结物晶体中分离出来。 用IR、NMR等方法确定了被分离的化学组分为肉豆蔻醚。 用GC方法测定了选择分离挥发油化学组分,蒿本挥发油中肉豆蔻醚的含量为60.4%,分离的肉豆蔻醚气相色谱纯度为100%。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由于成本低、相变潜热大、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有机固-液相变材料中应用较多。对脂肪酸进行热分析一般采用热重法(TG)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得到材料宏观上的热力学性质,但难以对其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二维红外光谱(2D-IR)在温度扰动的作用下,样品的光谱信号将随之发生动态变化。通过数学处理能够发现样品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肉豆蔻酸为例,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在4 000~400 cm-1和30~100 ℃温度范围内对肉豆蔻酸进行一系列红外光谱实验。采用二维移动窗口(MW2D)红外光谱技术,对肉豆蔻酸中的CO和O—H键进行分析,发现MW2D测出的肉豆蔻酸熔点与传统的DSC测出的基本一致,且两种化学键显示的热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光谱数据进行2D-IR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分辨率的提高,一维光谱中单一的重叠吸收峰对应着二维光谱中的多个吸收峰,根据2D-IR的理论知识,推测可能存在二聚体肉豆蔻酸构型向单聚体肉豆蔻酸构型转变的情况。从峰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中发现,升温时CO键和O—H键存在三个变化过程,达到相变温度之前,CO吸收峰强度基本不变,O—H吸收峰强度逐渐下降,说明O—H键偶极矩的变化比CO键更易受温度影响;相变过程中,两者吸收峰强度都显著减弱且O—H吸收峰强度下降幅度更大;达到相变温度之后,可能因O—H形成的分子间氢键,受热导致由强变弱,O—H上的电子云移向CO,导致CO吸收峰强度增大、O—H吸收峰强度减小。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二维红外光谱的推论进行理论验证,可知存在二聚体肉豆蔻酸向单聚体肉豆蔻酸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