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8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4853篇
化学   9423篇
晶体学   48篇
力学   115篇
综合类   196篇
数学   394篇
物理学   150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424篇
  2011年   440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515篇
  2006年   544篇
  2005年   502篇
  2004年   576篇
  2003年   462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320篇
  1997年   301篇
  1996年   296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设计了工作于S波段的波导耦合型预聚束器和束流相位探测腔。为了增加功率容量,预聚束器采用波导耦合机制代替了传统的同轴耦合环耦合,而偏心圆结构的设计能够补偿因耦合窗口的引入导致的径向电场不对称,进一步改善了强流束流品质。预聚束器设计指标与测试结果:耦合系数1.73,空载品质因数2195,腔体谐振频率的可调范围为2 854.55~2 856.9 MHz。为实现测量束流相对射频脉冲的时间,进行强流输入功率补偿,选择了能够在线进行束流相位实时测量的束流相位探测腔,采用旋转对称结构,并通过两个同轴耦合环提取束流通过时激发的感应信号,作为直线相控系统的参考信号。束流相位探测腔设计与测试结果:空载品质因数2392,3dB带宽为2.05MHz,腔体谐振频率的可调范围为2 805.45~2 809.45MHz。所有器件的仿真设计与测试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2.
一种新的奇偶非线性相干态及其量子统计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继锁  冯健  刘堂昆  詹明生 《物理学报》2002,51(11):2509-2513
定义了一种新的奇偶非线性相干态即算符B2[B=af(N)]的两个正交归一本征态,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它们的量子统计性质.结果表明,与通常的奇偶相干态不同,在参数|β|变化的某些范围内,只有偶非线性相干态可以存在压缩效应,而振幅平方压缩和反聚束效应在这两个态中均可以呈现 关键词: 新的奇偶非线性相干态 压缩 振幅平方压缩 反聚束效应  相似文献   
133.
报道了8-羟基喹啉铝和聚乙烯基咔唑薄膜及其混合体系膜的荧光衰减特性。聚乙烯基咔唑/8-羟基喹啉铝重量比100:4的混合膜在波长540nm和460nm处的荧光衰减时间分别为6.47ns和8.5ns。重量比100:10混合膜在波长540nm和460nm处的荧光衰减时间分别为5.5ns和7.9ns。上述两波长对应8-羟基喹啉铝和聚乙烯基咔唑分子荧光发射。混合体系的荧光寿命仅为8-羟基喹啉铝分子荧光的40%,同时也低于聚乙烯基咔唑14ns的荧光寿命。荧光寿命的减少反映出两种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或形成了分子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4.
李娟  华玉林  牛霞  王奕  吴晓明 《发光学报》2002,23(2):171-174
对以MEH-PPV为发光层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真空热处理,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施加电压后器件的阴极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器件阴极表面的气泡及黑斑明显减少。器件的发光性能显著提高。与未经处理的器件相比,最大相对发光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启亮电压降低了2.0V,半寿命提高了12.7倍。初步分析表明热处理方法提高器件发光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减少了器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焦耳热产生的某些气体,从而减少阴极表面气泡及黑斑的出现,另一方面,热处理方法也增强了有机发光层与阴极接触界面的结合力,提高电子注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5.
安萍  郭浩  陈萌  赵苗苗  杨江涛  刘俊  薛晨阳  唐军 《物理学报》2014,63(23):237306-237306
针对传感器的敏感单元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材料是以碳纳米管作为填充粒子,结合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有机基体,采用超声共混方法制备的一种新型传感器敏感元件.详细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以及在不同工艺参数下该复合材料的力敏特性.扫描电镜测试表明碳纳米管在PDMS中分散均匀且镶嵌良好.通过对不同体积分数的碳纳米管与PDMS复合材料进行电学性能测试,研究薄膜的"力-电阻"和"力-电容"耦合性能,测试了薄膜结构的力敏效应.计算得到复合薄膜材料的压阻灵敏度因子达到40,压电容灵敏度因子达到70.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碳纳米管与PDMS的比例,可以很好地调节其电子输运特性以及电阻和电容的应力敏感特性,可以为该类型的力敏材料在不同的力敏传感技术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6.
靶场测量中的连发弹目标数量较多,需要对此目标进行分类跟踪,文章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多级模糊聚类的分类算法,首先对靶场测量中的多连发目标的特性进行分析,定义了3种不同的类目标群序列,其次针对模糊聚类算法必须先验确定聚类初始点以及聚类中心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加入尺度因子,并根据目标群的位置信息以及运动方向信息进行多级聚类,最后通过多次聚类实验证明分类结果能够满足靶场测量中的多连发目标的分类要求。  相似文献   
137.
针对磁流变抛光过程中抛光轨迹会引入迭代误差的问题,设计了步长和行距随光学表面梯度自适应变化的光栅线抛光轨迹。首先根据光学元件的表面误差分布,利用标准五点法获得面形各点的梯度值,再基于聚类离散思想将所有面形点根据梯度值大小进行了归类,从而得到轨迹步长和行距随面形误差变化的自适应轨迹。在自研的磁流变加工机床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将一块直径50 mm的微晶玻璃,从峰谷值为65 nm、均方根值为12 nm收敛到峰谷值为21 nm、均方根值为2.5 nm,并且在加工后的表面功率谱密度曲线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尖峰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自适应轨迹能有效抑制中高频误差。  相似文献   
138.
基于大样本土壤光谱数据库的氮含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挖掘大样本土壤光谱库中有效信息,建立普适性强的土壤全氮(TN)含量反演模型,是高光谱分析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全局建模、局部加权回归(LWR)和模糊K均值聚类结合PLSR(FKMC-PLSR)局部建模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了来自中国西藏、新疆、黑龙江、海南等13个省采集的17种土类1661个土壤样本TN值的高光谱反演模型,并对浙江省104个水稻土样本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大样本下PLSR全局模型对高TN值待预测样本存在低估现象,导致整体预测精度偏低;LWR和FKMC-PLSR局部模型比PLSR全局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演TN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大样本光谱数据库建立稳定性和普适性较高的土壤TN含量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徐健  常志国 《光子学报》2014,40(2):316-320
提出了一种针对一类图像进行稀疏表示的字典训练方法,并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该算法的几何解释是,以最少的超平面来逼近样本所在的一小块球冠.算法流程为聚类每一步迭代所产生的余项,将聚类中心作为新的字典原子,令字典能够更适应于样本的稀疏表示.该算法与传统的字典训练方法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对训练样本规模和字典规模要求低,收敛速度快,算法复杂度低等特点.利用该算法训练得到的字典用于压缩感知、图像去噪等实验表明,该字典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0.
基于聚类分割和形态学的可见光与SAR图像配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社  杨风暴  纪利娥  陈磊 《光学学报》2014,34(2):215002-190
针对可见光与SAR图像灰度差异大,共有特征提取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分割和形态学处理的轮廓特征配准方法。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两类图像进行分割,得到图像分割区域;通过形态学处理,有效减少SAR图像斑点噪声影响,准确提取两类图像的封闭轮廓;采用轮廓不变矩理论,引入矩变量距离均值、方差约束机制和一致性检查的匹配策略,获取最佳匹配对,实现了两类图像的配准。通过实验,三组图像的配准精度分别达到0.3450、0.2163和0.1810,结果表明该法可行且能达到亚像素的配准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