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56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007篇 |
晶体学 | 5篇 |
力学 | 9篇 |
综合类 | 5篇 |
数学 | 1篇 |
物理学 | 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接枝聚苯乙烯/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合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原位悬浮聚合的方法,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做引发剂, 制备了聚苯乙烯/多壁碳纳米管(MWNT-g-PS)纳米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在水和乙醇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及稳定性. 通过高倍透射电镜(HR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多壁碳纳米管上包覆有1~3 nm的聚苯乙烯膜, 并分布有半径从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不等的聚苯乙烯微球. 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X光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自由基将多壁碳纳米管表面π键打开, 形成一种新的自由基, 引发聚苯乙烯的自由基聚合, 形成了接枝聚苯乙烯/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13.
以2,2-二溴甲基-1,3-二溴丙烷(PEBr4)为引发剂,Cu0粉/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为催化体系,在二甲亚砜(DMSO)和H2O的混合溶剂中实现了苯乙烯(St)的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 通过1H NMR和GPC分析表明,所得聚合物为星形结构并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1.20(MGPCn=25.3×103,转化率为42.6%),且聚合物的链端保留了-Br端基。 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及相转移催化剂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溶剂中H2O的体积分数由10%增加至20%导致了聚合速率的降低,表观聚合速率常数(kappp)由0.026 4 h-1减小至0.019 7 h-1;升高反应温度、增加催化剂用量以及相转移催化剂的加入分别导致聚合体系的kappp增加,同时,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和相转移催化剂的加入使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胶束催化作用下实现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对聚苯乙烯四氯化碳溶液的增溶性能; 用胶束催化法实现了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 用红外光谱法和佛尔哈德法表征了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的化学结构与组成; 通过比较阴、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结构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催化效果, 探索了胶束催化的作用机理, 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结构对催化作用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可增溶聚苯乙烯的四氯化碳溶液, 随着四氯化碳在胶束中的增溶, 聚苯乙烯可转移至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中; 胶束催化是实现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的有效途经, 仅用3.35 g/L的十六甲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于65 ℃, 5 h内即可使聚苯乙烯大分子链中的苯环氯甲基化程度达到37%; 聚苯乙烯与甲醛、 氯化氢的反应过程由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串联而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催化作用更加有效, 说明亲核取代是慢步骤;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疏水链越长, 对聚苯乙烯的增溶效果越好, 催化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