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化学   129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2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们首次发现的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2SOD)与氨基酸等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现象,是一种前人未研究过的重要的生化新现象[1]。在此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用ICP,VIS,NMR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又从不同角度拓展研究了Cu2Zn2SOD酶与两类不同化合物,即无机氯化钴(CoCl2)、有机组氨酸钴(Co(Ⅱ)(His)n)的直接相互作用,发现酶活性中心金属离子同样与外加的这两类不同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相应地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还发现Co(Ⅱ)(His)n比CoCl2与酶相互作用更强、更快,Co(Ⅱ)(His)n中的Co(Ⅱ)更易进入酶中,更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2.
用碳糊修饰电极测定氨基酸的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10%氧化铝的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测定组氨酸的伏安法。 在0.05 mol/L 丁二酸-硼砂(pH=3.5)底液中在-0.6 V出现一还原峰, 结合2.5次微分技术测定组氨酸, 在3.20 ~130 μmol/L 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对标准偏差为3.4%, 检出限为0.4 μmol/L。 检测灵敏度比文献报道有较大的提高。 文中还讨论了电极过程。  相似文献   
53.
组氨酸和碘代组氨酸钴氧合作用的循环伏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组氨酸钴和碘代组氨酸钴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氧合过程 ,通过与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的研究比较 ,探讨了以循环伏安法研究这两种配合物的氧合过程的可行性 .  相似文献   
54.
本文采用邻苯二甲醛(OPA)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测定酱油中组胺的含量。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50mmol/L硼砂(pH8.7)为运行缓冲液,对组胺和组氨酸的分离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组胺和组氨酸二组分可在12min内完全分离,检出限分别为7.5×10^-7g/mL和5.0×10^-4g/mL。该方法已经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55.
采用仿生合成法制备麦角硫因。以L-组氨酸(2)为起始原料,经还原胺化、甲基化得直接生物前体L-组氨酸甜菜碱(4);4与L-半胱氨酸、3-巯基丙酸经“一锅法”合成麦角硫因(1),总收率46.95%,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ESI)谱确证,纯度为99.56%(HPLC法)。该路线步骤简短、原料价廉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较高,适用于百克级麦角硫因的制备。  相似文献   
56.
组胺和组氨酸的生物活性与其电子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克强  孙玉希  张洪林 《化学研究》2007,18(2):79-81,86
应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组胺和组氨酸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规律,并用量子化学方法从组胺和组氨酸的电子结构方面对这种活性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L-histidine on active carbon were studied in the paper, which are affected by the mai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quantity percent of active carbon, pH value of the solution, the time of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dsorption equilibrium time of L-his on active carbon is about 80 minut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quantity percent of active carbon, the adsorbance of L-his decreases sharply, and increases lighter after that. When the quantity percent of active carbon is 10%, the adsorbance reaches the minimum.pH value of solution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have great affection on the adsorption. When the pH value is higher or lower than the pI of L-his, the adsorbance is small, even zero. It is proven that the experimental equilibrium data which ar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80 ℃and pH=1.0, are fitted with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q=2.5914c0.8097.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in L-his adsorpt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 operation.  相似文献   
58.
运用31P NMR研究红细胞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代谢变化,探讨美兰光化学法对红细胞的损伤. 采用MSL-300 MHz型超导核磁共振仪分别测量健康成人红细胞对照组、经美兰(亚甲基蓝)光化学处理组及预先加入L-组氨酸组的高能磷酸化合物,通过分析比较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三磷酸腺苷(ATP)及磷酸化糖(SP)相对含量,了解美兰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代谢的影响. 经亚美兰光化学法处理的红细胞,葡萄糖进入戊糖磷酸途径的分量增加,使红细胞中2,3-DPG和ATP含量显著减少,而SP含量大幅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指标;L-组氨酸对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分析试验室》2021,40(4):399-403
以黑豆为碳材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强荧光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构建了Ag~+修饰N-CQDs用于组氨酸的荧光开启检测。基于N-CQDs的荧光被Ag~+猝灭,而组氨酸的加入可与Ag~+结合将其脱离N-CQDs表面来恢复N-CQDs的荧光。这种构建对组氨酸的检测无毒、快速经济,且高于其他氨基酸的选择。测定的相对偏差(RSD)为2.9%,检出限为0.11μmol/L。方法用于药品中组氨酸的测定,回收率为95.5%~104%。  相似文献   
60.
何蔚  邹嘉佳  逯东伟  程辉  林翠梧 《应用化学》2017,34(10):1150-1160
L-组氨酸对生物有机体有着良好的亲和能力,通过修饰其化学结构以期寻找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高的衍生物。本文将L-组氨酸分别与反式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反应,合成了两种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氢谱/碳谱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分子操作环境(MOE)软件分子对接技术、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SFS)、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共同研究了两种衍生物分别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相结合的机理。MOE对接结果显示,这两种衍生物与HSA的模拟结合能分别为-13.82和-16.25 kcal/mol,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结合在HSA亚结构域ⅡA(即siteⅠ)的疏水腔内。荧光猝灭数据表明,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并形成了新的基态配合物,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不同温度(300、305和310 K)下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73×104、6.354×10~3、1.260×10~3和5.314×10~4、4.614×10~3、1.420×10~3;由热力学参数得到衍生物与HSA的结合过程是由范德华力驱动;SFS表明,衍生物使得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UV-Vis的结果可以确定,在体外生理条件下,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均可以通过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对HSA内源荧光产生静态猝灭及构象影响,这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从而为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