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化学   129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2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酪氨酸、脯氨酸和组氨酸的示波极谱连续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用示波极谱法连续测定酪氨酸 ( Tyr)、脯氨酸 ( Pro)、组氨酸( His) 3种氨基酸的新方法。在 p H9.2硼酸缓冲溶液中 ,上述 3种氨基酸与镍发生配位反应 ,用示波极谱仪进行单扫描时 ,出现 3组灵敏度和分辨率均很高的二阶导数波谱 ,峰电位分别为 :Tyr - 1 .0 4 V,Pro - 1 .2 0 V,His - 1 .34V。酪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的峰电流与浓度分别在 2 .0× 1 0 -5~ 3.0× 1 0 -4 mol/L,3.2× 1 0 -6~ 2 .2× 1 0 -4 mol/L,4.0× 1 0 -5~ 2 .5× 1 0 -4 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该法已用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酪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2.
本文通过将抗癌活性化合物cis-[RuCl2(Me2SO)4]与L-组氨酸在乙醇溶液中或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均得到了配合物[RuCl(Me2SO)2(L-His)](1).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的晶体属变形八面体,空间群P3121,a=b=14.0575(16)A,c=15.637(3)A,分子中含一个结晶水.该配合物中L-组氨酸配体分别通过氨基氮、咪唑氮、羧基氧与中心原子钌(Ⅱ)配位.  相似文献   
33.
硝酸铬与组氨酸配合行为的相化学与热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相平衡方法研究了硝酸铬-组氨酸-水体系在298.15K时的溶度,绘制了体系的相图,发现并制备了文献未报道的一致溶解配合物:Cr(His)(NO3)3·3H2O(A),Cr(His)2(NO3)3·3H2O(B)和Cr(His)3(NO3)3·3H2O(C),经分析确定了其组成。用微热量计热测定了硝酸铬和组氨酸在水中的反应焓,计算了这些反应的热动力学参数(活化焓、活化熵及活化自由能)、速率常数和动力学能数(活化能、指前因子及反应级数)。  相似文献   
34.
谭波  钟儒刚  赵玉芬 《化学学报》2000,58(2):235-239
用MNDO方法对磷酰化组氨酸磷上酯交换反应侧链咪唑基所参与的六配位磷机理进行了研究。六配位磷中间体形成后,使咪唑基对面的异丙氧基反应活性提高。当磷上酯交换反应发生时,异丙氧基离去和另一分子醇进攻磷,从咪唑基的对面发生,在能量上和空间上都是有利的。六配位磷机理比较好地解释了咪唑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5.
三硝基苯酚(PA)是废水中酚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成分,鉴于其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实现PA简便、准确的检测意义重大.本文以L-组氨酸为保护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一步法在室温下合成了铜纳米团簇(Cu NC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红外(FT-IR)等手...  相似文献   
36.
组氨酸水杨醛Schiff碱铜(Ⅱ)配合物催化氧化β-紫罗兰酮的反应;β-紫罗兰酮;氧代-β-紫罗兰酮;Schiff碱;铜(Ⅱ)配合物;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37.
王悦  韩景芬 《分析化学》2000,28(9):1118-1120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37℃,I=0.15mol/LNaCl),用pH电位滴定与计算机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镨(Ⅲ)、钆(Ⅲ)、铽(Ⅲ)、镱(Ⅲ)4tkh tqd ffffyb bb t qgh (Ⅱ)、锌(Ⅱ)离子在L-组氨酸、色氨酸三元体系中的化学形态。讨论了稀土(Ⅲ)、钙(Ⅱ)和锌(Ⅱ)的物种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8.
以L-组氨酸为模板仿生合成针状纳米碳酸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仿生合成原理, 以L-组氨酸为有机基质, 无水氯化钙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 通过简单的复分解反应制备出了平均直径约为80 nm, 长径比约为12∶1的针状纳米碳酸钙晶体. 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议(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不添加有机基质的溶液中得到立方状微米级的碳酸钙晶体, 添加L-组氨酸后得到针状纳米级的碳酸钙晶体, 并对L-组氨酸在仿生合成针状纳米碳酸钙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
L-组氨酸手性识别印迹固定相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L-组氨酸为模板分子, 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在水-乙腈微乳体系中采用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手性识别L-组氨酸功能的印迹微球. 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及色谱分析探讨聚合微球对模板分子的选择识别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该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存在两种结合位点, 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33.04和24.16 μmol/g. 相对于常规的C18柱, 该印迹聚合物填充柱能够完全分离L-组氨酸和D-组氨酸, 分离度R为2.23, 选择因子为2.14. 利用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聚合物微球的热性能及结构. 结果表明, 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是一种具有部分晶体结构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