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6篇
  免费   692篇
  国内免费   1341篇
化学   4174篇
晶体学   146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56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423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35篇
  2005年   361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29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2.
邓洪  李红  徐宏  计亮年 《化学学报》2002,60(12):2159-2166
合成了4-氰基苯基咪唑并[5,6-f]邻菲咯啉(CYIP)和2-羧基苯基咪唑并[5, 6-f]邻菲咯啉(COIP)两种新配体及它们的钌混配配合物[Ru(bpy)2CYIP](ClO4)2 ·H2O(Rul)(bpy=2,2′-联吡啶),[Ru(phen)2CYIP](ClO4)2·H2O(Ru2) (phen=1,10-邻菲咯啉),[Ru(bpy)2COIP](ClO4)2·3H2O(Ru3)和[Ru(phen)2COIP] (ClO4)2·H2O(Ru4),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和质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稳态荧光、 圆二色谱和粘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 Rul和Ru2通过CYIP配体以插入的方式与DNA结合,而配合物Ru3和Ru4则通过COIP配 体以部分插入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20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南湖菱中矿质元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嘉兴南湖菱中钾、钠、钙、镁、铁、铜、锌、锰、镉、铅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湖菱中有较高的矿物质营养价值,有害元素的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允许标准。  相似文献   
204.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5.
在pH 4.2~5.0的Britton-Robinson 缓冲溶液中, 环丙沙星(CIP), 诺氟沙星(NOR), 氧氟沙星(OF), 左氧氟沙星(LEV), 洛美沙星(LOM)和司帕沙星(SPA)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Qs) 能与铜(II)形成螯合阳离子, 它们能进一步与赤藓红(Ery)阴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形成FLQs:Cu(II): Ery为1:1:1的离子缔合物. 此时, 能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 并发生明显的褪色作用, 最大褪色波长均位于526 nm处, 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除NOR的摩尔吸光系数(ε)较低外, 其余5种抗生素的ε值均大于1.0×105 L·mol-1·cm-1, 而且LOM和OF体系的ε值均大于3×105 L·mol-1·cm-1, 而SPA的e 值高达7.22×105 L·mol-1·cm-1, 可用于这类药物的分光光度测定. 离子缔合反应还导致赤藓红的荧光猝灭, 反应也具有高灵敏度, 上述6种FLQs药物的检出限在7.1~12.2 μg·L-1之间, 为荧光猝灭法测定μg·L-1级FLQs创造了条件. 离子缔合反应更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著增强, 并产生新的RRS光谱. 六种药物的反应产物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 最大散射波长均位于566 nm处, 并在333 nm和287 nm处有2个较小的散射峰. 在一定条件下散射增强(ΔI)与药物浓度成正比. RRS法较褪色分光光度法和荧光猝灭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对不同的FLQs药物的检出限在1.7 μg·L-1至3.1 μg·L-1之间, 更适于痕量的FLQs测定. 研究了反应产物的吸收、荧光和RRS光谱特征, 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分析化学性质, 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讨论了离子缔合反应的历程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并研究了RRS法 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206.
侯明轶  段忆翔 《分析化学》1993,21(4):388-391
本文研究了超声雾化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光谱法(UN-MIP-AAS)中,去溶温度对选择载气流量、微波前向功率等因素的影响,并定量考察了去溶效果。通过改善去溶条件,提高了UN-MIP-AAS的分析性能。  相似文献   
20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的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悬浮液进样-次灵敏线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的锰的方法。以琼脂为悬浮剂,将茶叶样品均匀、稳定地悬浮于琼脂溶胶中,直接喷入空气-乙炔火焰中,利用锰280.1nm次灵敏线,以工作曲线或标准加入法测定锰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用于测定茶叶和桃叶样品中的锰,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08.
二芳杂环基乙烯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2,3-双 (1,2-二甲基-3-吲哚基)-2-丁烯 (DF1),2,3-双 (1,4-二苯基-2-甲基-3-吡咯基)-2-丁烯 (DF2), 2,3-双(1-对甲苯基-4-苯基-2-甲基-3-吡咯基)-2-丁烯 (DF3), 2,3-双(1-对溴苯基-4-苯基-2-甲基-3-吡咯基)-2-丁烯 (DF4) 和2,3-双 (1-对甲氧苯基-5-苯基-2-甲基-3-吡咯基)-2-丁烯 (DF5) 的合成,以及它们的光致变色行为的研究。特别是DF1和DF5的光呈色和光消色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9.
硒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含硒芳香杂环化合物(苤硒脑)在不同溶剂中的谱学和电化学性质,对不同分子结构或取代基的苤硒脑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比较,并初步探讨了溶剂对苤硒脑化合物谱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10.
水热一步法合成Ti-SBA-15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钛酸丁酯和乙酰丙酮作用后的产物作为钛的前驱体,水热法一步合成出了 Ti-SBA-15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N2气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表征手段 ,证明在Si/Ti=50,25,20时,钛原子成功地取代了SBA-15中的硅原子而没有改 变SBA-15高度有序的介孔二维六角结构,其中钛全部以四配位状态存在,而且高度 分散。当Si/Ti=12.5时,钛的分散度降低,部分钛聚集生成二氧化钛。与用两步 法合成的Ti-SBA-15比较,一步法合成的Ti-SBA-15中钛分散度好,添加量高,对催 化氧化环己烯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对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Ti-SBA-15的机理以及相 应产物在结构以及催化活性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