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70篇 |
免费 | 538篇 |
国内免费 | 339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6846篇 |
晶体学 | 125篇 |
力学 | 81篇 |
综合类 | 147篇 |
数学 | 33篇 |
物理学 | 13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211篇 |
2019年 | 194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341篇 |
2013年 | 385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339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64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310篇 |
2006年 | 315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323篇 |
2003年 | 323篇 |
2002年 | 273篇 |
2001年 | 293篇 |
2000年 | 222篇 |
1999年 | 187篇 |
1998年 | 188篇 |
1997年 | 182篇 |
1996年 | 217篇 |
1995年 | 199篇 |
1994年 | 158篇 |
1993年 | 173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66篇 |
1990年 | 139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氘作同位素交换气对除氚后的新鲜氘氚化锂残渣[主要成分是硅锂化合物和二氧化硅,渣中含氚约为0.9443mg/g(渣)]中的微量氚进行氚的计量与回收,为氘氚化锂残渣中氚的回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2.
在典型的Sieverts装置上采用等温等容(即PVT)法测定海绵钯粉末在T=278~323K吸放氕、氘的P-C-T曲线。结合文献给出的其他形态的Pd吸放氢结果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形态对钯-氢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宏观影响和微观本质。 相似文献
63.
本文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二维纳米银膜。UV-vis吸收光谱显示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带位于400+900nm的光谱范围,延伸到了近红外区,可以较好的匹配785nm的近红外激发光源。以该纳米银膜为基底,对2-氨基苯硫酚(2-ATP)分子进行了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NIR-SERS)检测,获得了重复性良好的NIR-SERS光谱图。实验表明:以2-ATP为探针分子时,该纳米银膜的NIR-SERS增强因子达到2.19×109。同时,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B3LYP/6-31G为基函数,对2-ATP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普通拉曼光谱(NR)计算,发现理论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此外,对2-ATP的NIR-SERS谱带进行了归属分析,发现当2-ATP分子在纳米银表面吸附时,是以-SH基团吸附到银表面,且同时-SH基团会被纳米银氧化。 相似文献
64.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对重金属镉的解毒作用及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微生物胞外物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和去除过程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了对重金属镉具有不同抗性和去除率的菌株SCSE425-7和SCSE709-6胞外物的产生情况和菌株的红外光谱谱图。结果表明,在含镉条件培养时,菌株SCSE425-7表现了较高的镉抗性,分泌了相对较多的可溶性胞外多糖;而菌株SCSE709-6镉抗性较SCSE425-7低,但镉的生物去除性能较好,分泌了更多不可溶胞外聚合物。这说明,在重金属毒性胁迫下,微生物分泌的可溶性胞外多糖可能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而不可溶性胞外聚合物有助于重金属的微生物吸附。菌株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可溶胞外聚合物上的酰胺基和羧基是其吸附镉离子的主要官能团。 相似文献
65.
真空热处理人工林落叶松木材吸湿性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处理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木材改性方法,可提高木材的耐腐性和尺寸稳定性。研究以落叶松木材为试验材料,在处理温度200 ℃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了不同时间的真空热处理。利用动态水蒸气吸附(DVS)对热处理前后木材吸湿性的变化进行了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木材化学组分和结构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分析阐明了热处理木材吸湿性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真空热处理落叶松木材的平衡含水率降低,热处理木材的平衡含水率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合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发现,热处理后木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化学成分发生降解,木质素发生交联缩合反应,使得吸湿性基团含量减少,碳元素与氧元素含量发生变化,氧碳比降低,从C原子的结合形式来看,热处理材的C1含量增加,C2和C3含量降低,这些化学变化使得热处理材的吸湿性降低。此外,真空热处理未破坏木材的结晶结构,木材的相对结晶度随真空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结晶度的增大减少了纤维素分子链上吸水性基团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木材的吸湿性。 相似文献
66.
唐亚楠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34(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个CO 和O2气体分子在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和反应过程. 结果表明: 空位缺陷结构的石墨烯能够提高金属原子的稳定性, 金属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能够调控气体分子的吸附特性. 通入混合的CO和O2作为反应气体, 石墨烯表面容易被吸附性更强的O2分子占据, 进而防止催化剂的CO 中毒. 此外, 对比分析两种催化机理(Langmuir-Hinshelwood和Eley-Rideal)对CO氧化反应的影响. 与其它金属原子相比, Al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具有极低的反应势垒(< 0.4 eV), 更有助于CO氧化反应的迅速进行. 相似文献
67.
CYH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34(6)
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铝和银在铱的111面的宽范围吸附特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覆盖度在0.11ML到2.00ML的结构稳定性、原子构型及平均结合能。对于铝原子在铱111面的吸附,最稳定的结构是铝原子覆盖度为0.5ML位于密堆六方空位(hcp-hollow),相应的结合能为-4.68eV;对于亚层铝原子的吸附,最稳定结构是铝原子覆盖度为1.00ML时位于octahedral位置,相应的结合能为-5.28eV。对于覆盖度为2.00ML的满覆盖度混合结构的表层及亚层吸附,最稳定结构是Al位于六方密堆及八方密堆位置,相应的结合能为-4.70eV。这意味着当铝原子以满覆盖度吸附在铱的111面上时,趋向于在铱的111面的亚层形成化学键,而非吸附于表层。相比于铝吸附在铱111面,银的吸附特性呈现出很大的不同,面心位置更为稳定,在覆盖度为0.25ML时其结合能为3.89eV,略微高出密堆六方位置处3.88eV的结合能。 相似文献
68.
姚建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34(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对H2O在Yn (n=2-8) 团簇表面的分子吸附与解离吸附两种模式进行了结构优化,电子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吸附中H2O倾向于O端吸附于Y-Y原子桥位,而解离吸附中H2O解离的H, O原子倾向于吸附于Yn团簇的面位。两种吸附模式都导致了(解离吸附n=4, 5除外)主团簇Y原子平均键长增大。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的吸附强度和化学活性都随尺寸增加而增大。解离吸附中体系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分子吸附,且与体系的电子壳层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9.
姚利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34(3):569-57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本征石墨烯及缺陷石墨烯对Na原子的吸附行为.主要研究了三种石墨烯:本征石墨烯、B掺杂的石墨烯和N掺杂的石墨烯.结果表明,与本征石墨烯相比,B掺杂的石墨烯和N掺杂的石墨烯在吸附能、电荷密度、态密度和储钠量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B掺杂的石墨烯对Na原子的吸附能是-1.93 e V,约为本征石墨烯对Na原子吸附能的2.7倍;与本征石墨烯相比,N掺杂的石墨烯对Na原子的吸附能明显增大.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Na原子与B掺杂的石墨烯中的B原子发生轨道杂化,而本征石墨烯和N掺杂的石墨烯中不存在轨道杂化现象.B掺杂的石墨烯对Na原子的吸附量是3个,与本征石墨烯相比显著提高.因此,B掺杂的石墨烯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储钠材料. 相似文献
7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D)体系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被不同非金属(B、C、N、F)掺杂的TiO_2(101)表面吸附NH_3的特性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被非金属掺杂后的表面对NH_3的吸附效果要优于未掺杂表面.不同元素掺杂对比发现:C掺杂后的表面吸附能最大,稳定后吸附距离最小,为最稳定吸附结构.通过Mulliken电荷分布和分态密度的分析,得到了不同吸附条件下NH_3在TiO_2掺杂表面的催化氧化还原作用机理,并发现各模型吸附能的不同是由于掺杂(X)位原子与NH_3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弱不同所造成.掺杂原子在费米面附近的电子态密度贡献越强,掺杂原子与NH_3分子电荷转移的净值越小,吸附距离越小,吸附能越大,吸附更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