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2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66篇
化学   1078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165篇
综合类   55篇
数学   665篇
物理学   186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二维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材料,具有原子尺寸、机械强度优异、比表面积大、表面化学丰富以及 物理、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性,引起了分离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以石墨烯为典型代表。随着 对石墨烯材料的广泛研究,相继发展了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金属有机框 架(MOFs)、共价有机骨架(COFs)、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碳氮化物(MXene)、六方氮化硼(h-BN)等多种新 兴二维材料。该文介绍并讨论了二维材料及其量子点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了二维材料及其量子点在膜分 离、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色谱等分离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此外,还探讨了 二维材料在分离科学领域中面临的挑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尊敬的作者:论文的原创性是科学诚信重要体现,为了确保《结构化学》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全为原创性论文,本刊编辑部将采取编辑查重,审稿人审阅查新,作者自己查重三方面共建工作。为此,请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进行对该稿的数据进行查重(如果之前的投稿未查重,请在修改时再查重一次),并且要求作者把查重结果报送给本刊,本刊将保存该资料。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光学》2015,(2):299-312
对比激光辐射:纳米光学天线新进展
  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纳米光学天线,可极大增强原子、分子和半导体量子点的自发辐射。该进展为发光二极管在短距光通信,包括光学互连芯片和其他潜在应用方面取代激光器开启了大门。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分部的电气工程师 Eli Yablonovi 说:“与受激光辐射相比,自发光辐射一直不被重视”。“但是,利用恰当的光学天线,自发光辐射实际上可以比受激光辐射更快。”Yablonovitch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指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心从事节能电子科学(E3S)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伯克利Kavli 能源纳米科学研究所( Kavli ENSI )的成员之一。他率领的团队,使用金制成的外部天线,使铟镓砷磷制成的纳米棒的自发光辐射有效增强了115倍。这个接近200倍的增加,在减小受激光辐射和自发光辐射速度差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增加到200倍时,自发辐射率会超过受激辐射率。 Yablono-vitch说,“我们相信利用光学天线,自发辐射率增强有可能超过2500倍,同时保持50%以上的发光效率,”采用光学天线增强型发光二级管替换微芯片上导线,将实现更快的光互连和更强的计算能力。该项研究成果发
  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PNAS)中,论文题为“光学天线增强型自发光辐射”。在高科技的世界,激光无处不在,已经成为高速光通信的主力。然而,激光在诸如1m或更小的短距光通信方面也存在弊端--他们消耗过多电能,通常会占用太多空间。发管二极管将成为更有效的替代选择,但却受限于它们的自发辐射率。  相似文献   
114.
《中国光学》2015,(2):219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液晶学科和显示技术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会刊、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会刊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20余种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和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  相似文献   
115.
正《大学化学》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的教育研究性学术刊物。本刊以深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为宗旨,主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开展与教学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研讨,交流教学改革经验,报导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动向,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扩大学生知识面,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1)主要栏目有:今日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知识介绍、计算机与化学、化学实验、师生笔  相似文献   
116.
正《大学化学》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的教育研究性学术刊物。本刊以深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为宗旨,主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开展与教学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研讨,交流教学改革经验,报导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动向,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扩大学生知识面,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17.
《化学通报》2014,(12):1248-1252,1247
<正>~~  相似文献   
118.
《分析试验室》2014,(12):1429
国内统一刊号:CN11-2131/TD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4-5357国际CODEN:YACEEK国内邮发代号:2-313国外发行代号:BM4089京西工商广字第0227号《岩矿测试》1982年创刊,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地质学"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化学文摘》、《文摘杂志》、《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摘的《分析文摘》和《质谱学通报-增补》、《哥白尼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科技化期刊群》等19家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相似文献   
119.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创刊于1994年,是由广东省科技厅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州地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和广州市微量元素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44—1396/T,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446X,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微量元素科学权威杂志。本刊曾被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等多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及检索工具收录。  相似文献   
120.
《催化学报》以本期专刊的出版庆祝何鸣元院士八十华诞,表达对何先生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催化及相关领域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崇高敬意!何鸣元先生1940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同年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工系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以来,应邀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领导建立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何鸣元先生担任过许多学术职务.曾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化学部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理事会理事,国际沸石分子筛协会副主席等.何鸣元先生长期从事催化材料、炼油化工催化剂与工艺研究.发明了一系列沸石分子筛合成新方法与炼油催化剂,开发了双反应区催化裂化增产汽油异构烷烃MIP工艺(Maximum Isoparaffin Process)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为发展我国重油裂化技术、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开发新标准汽油生产技术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何鸣元先生是我国绿色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大力倡导和推动绿色化学与化工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2001年担任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01-2005)'石油炼制与基本有机化学品加工的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推动了多项绿色炼油与化工新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应用.针对碳资源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等问题,2011年,何先生和合作者从碳资源加工、利用和循环等全周期考虑,提出了'绿色碳科学'的概念,对碳资源的高效、清洁、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发起并主持了以'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的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与绿色氢科学'沸石分子筛:等级特性、选择催化与分子工程'绿色生态环境与化学化工'等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以及其它高水平学术会议,为相关学科指出了发展方向.何鸣元先生获得了许多学术奖励和荣誉.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95)、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中国催化成就奖(2012)、法国教育部棕榈叶骑士勋章(2012)、法国里昂高师荣誉博士学位(2016)、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2019)等,在国内外催化与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本期专刊收录了1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单原子催化、光催化、电催化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生物质等碳资源的催化转化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何先生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兴趣,并展现了当前国际催化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和进展.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催化学报》编辑部等相关人员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