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3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1997篇
化学   4601篇
晶体学   107篇
力学   31篇
综合类   82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75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单核及双核二甲胺钼络合物出发,制备了SiO_2负载的钼催化剂。程序升温分解实验(TPDE)及红外测试表明,双核钼络合物与SiO_2作用生成双钼中心物种,此物种可催化乙烯的二聚反应。280℃活化后此双钼中心物种变成单钼中心物种,单钼物种只催化乙烯的同系化及歧化反应。  相似文献   
42.
用降解法合成了未见报道的标题配合物.通过化学分析、ICP和TG曲线确定了其化学式为K10H3[Y(SiW9Mo2O39)2];利用IR、XRD、183W-NMR、循环伏安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多阴离子为α-型Keggin结构.采用稀土多元渗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气相热扩渗,ICP和XPS测试表明,微量的稀土元素La,Sm和Dy可以渗入到配合物的体相,并与组分元素发生键合作用;导电性的测试结果表明,室温扩渗后,试样的电导率提高了约104倍,有望成为具有实际应用的固体电解质.  相似文献   
43.
维多利亚蓝B双波长叠加吸光光度法测定微量亚硝酸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稀盐酸介质中 ,维多利亚蓝B(VBB)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6 13nm ,当与NO- 2 反应后发生颜色变化 ,最大吸收峰红移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 ,可观察到在 6 39nm处出现一新的最大吸收峰 ,同时在 5 6 0nm处发生褪色反应 ,最大褪色波长和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均与溶液中NO- 2 的浓度成正比 ,其线性范围在 0~ 2 0 μg/ 2 5mlNO- 2 ,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56 0 =2 .96× 10 4 L·mol- 1·cm- 1,ε6 39=3.2 3× 10 4 L·mol- 1·cm- 1,用双波长叠加法ε56 0 +6 39=6 .19× 10 4 L·mol- 1·cm- 1,相关系数为 0 .9999。由于显色反应在较强的酸性介质中进行 ,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用于环境水中微量NO- 2 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4.
利用手性相转移催化剂(氯化苄基莘可宁)诱导合成了具有光学活性的炔桥钴钼双金属异核配合物, 并实现了此配合物中手性四面体骨架催化二乙基锌与苯甲醛加成反应的不对称诱导, 从而证实了四面体骨架手性对催化反应的不对称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The Cu-Mo/ZSM-5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Mo ratios were prepared by wet impregnation method, and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Mo/ZSM-5 is a very effective catalyst for NOx catalytic reduction with ammonia, especially when Cu/Mo molar ratio is about 1.5. It not only exhibited the extremely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but also showed good stability for 02. The bulk phase structure of Cu-Mo/ZSM-5 catalysts was determined by XRD technique,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maximum dispersion for Cu species when Cu/Mo molar ratio is 1.5, an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u and Mo along with HZSM-5 may be present in Cu-Mo/ZSM-5, which may possibly result in a special structure favorable for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over Cu-Mo/ZSM-5 catalyst.  相似文献   
46.
0IntroductionThefirstmolecule鄄basedmagnetswerereportedin1986[1].Duringthelasttwodecades,moreand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synthesisofmolecule鄄basedmagnets,especiallytoPrussianBlueanalogu鄄es[2].TheoldPrussianBlueanalogueshavebeenbroughtuptodateduetoth…  相似文献   
47.
以十四酸根阴离子柱撑Zn-Al水滑石Zn0.77Al0.22(OH)2.0.22C13H27COO.0.81 H2O(记为ZnAl-14A)为预撑前体,在水溶液中用离子交换法将以2∶17缺位杂多酸根离子(P2Mo16VO61)11-记为(P Mo V)为配体的稀土杂多配阴离子Ce(P2Mo16VO61)219-(记为Ce(PMoV)2)插层组装到水滑石层板间,合成了一种具有大的层间距(3.37 nm)的超分子插层材料Zn0.77Al0.23(OH)2.0.0105[Ce(P1.9Mo15.7V1.1O61)2].0.011C13H27COO.0.83H2O(记为ZnAl-Ce(PMoV)2)。用ICP,IR,XRD和DTA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产物中Ce(PMoV)2配阴离子沿其长轴垂直于层板的方向分布于水滑石层间;产物具有规整的层状结构和热稳定性;产物对乙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二甘醇的脱水-环化反应和H2O2氧化环己烷的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且易于回收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48.
丁勇  高强  王滨  闫亮  索继栓 《分子催化》2005,19(2):146-149
在乙睛溶剂中考察了一系列杂多化合物和过氧化氢水溶液催化的各种缺电子的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环氧化反应.在所研究的杂多化合物中,二缺位的[γ-SiW10(H2O)2O34](Bu4N)4显示出了最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49.
目视催化褪色计时法测定超痕量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长增  王淑仁 《分析化学》1992,20(4):467-470
本文基于在酸性介质中钒(V)催化溴酸钾氧化酸性铬蓝K褪色的新指示反应,建立了一个催化褪色计时法测定超痕量钒的新方法。在体系中引入活化剂抗坏血酸,灵敏度达2×10~(-12)ng/ml,测定范围在0.0l~3.0ng/ml,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确立了反应速率方程,方法简便经济,已用于天然水中痕量钒的测定。  相似文献   
50.
用钼酸盐和罗丹明B连续光度法测定铈和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乙烯醇存在下,铈或钪钼杂多酸与罗丹明B(RB)形成离子缔合物,最大吸收均位于570nm,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16×10^6和5.62×10^5L.mol^-1.cm^-1,cm^-1,0-1.2μg/25mLCe和0-2.0μg/mLSc服从比耳定律,检测限1.5ng/mLCe(n=10)和1.1ng/mLSc(n=9)。缔合物的摩尔比为Ce:mO:RB=1:6:3和 Sc:Mo:RB=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