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44篇
  免费   4159篇
  国内免费   12126篇
化学   20840篇
晶体学   549篇
力学   1615篇
综合类   639篇
数学   1581篇
物理学   9205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715篇
  2022年   851篇
  2021年   983篇
  2020年   696篇
  2019年   762篇
  2018年   661篇
  2017年   784篇
  2016年   885篇
  2015年   974篇
  2014年   1664篇
  2013年   1429篇
  2012年   1408篇
  2011年   1445篇
  2010年   1424篇
  2009年   1530篇
  2008年   1687篇
  2007年   1523篇
  2006年   1591篇
  2005年   1457篇
  2004年   1311篇
  2003年   1142篇
  2002年   1040篇
  2001年   1033篇
  2000年   835篇
  1999年   662篇
  1998年   646篇
  1997年   577篇
  1996年   615篇
  1995年   519篇
  1994年   596篇
  1993年   453篇
  1992年   493篇
  1991年   433篇
  1990年   408篇
  1989年   394篇
  1988年   171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121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91.
采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TiO2改性对CuO(或NiO)在γ-Al2O3表面上分散以及还原性能的影响,同时检测了这些改性的催化剂在CO+O2反应中的活性.结果表明:TiO2的改性使得CuO和NiO在γ-Al2O3载体上的分散复杂化,产生了多种状态的氧化铜(氧化镍)物种.当负载量低于其在γ-Al2O3上的分散容量(0.56 mmol Ti4+/100 m2γ-Al2O3)时,TiO2的加入主要是抑制了CuO和NiO在γ-Al2O3载体上的分散;而当负载量远大于其分散容量时,出现了CuO和NiO在晶相TiO2(锐钛矿)上的分散.无论其负载量如何,TiO2的加入促进了CuO的还原.因此,在250℃的CO+O2反应中,改性的催化剂中具有更多的活性位,因而显示出更高的活性;相反,TiO2的改性则抑制了NiO的还原.因此,在350℃的CO+O2反应中,可还原的氧化镍的量明显少于未经改性的催化剂,导致改性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92.
提出一种新的手性分离技术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 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在D(L)-酒石酸异丁酯1,2-二氯乙烷有机相和β-环糊精衍生物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 考察了β-环糊精衍生物种类和浓度、酒石酸酯构型和浓度、水相pH 值等因素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具有很强的手性分离能力, 羟丙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均对S-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的识别能力大于对R-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的识别能力, 其中以羟丙基β-环糊精的识别能力最强; 而D-酒石酸异丁酯的识别能力刚好相反; 在羟丙基β-环糊精和D-酒石酸异丁酯萃取体系中, α-环己基扁桃酸外消旋体一次萃取分离后, 水相中S-对映体e.e.%达到27.6%, R-和S-对映体的分配系数(kR和kS)分别为2.44和0.98, 分离因子(α)达2.49; 同时pH值和萃取剂浓度对手性分离能力有显著影响. 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对外消旋体化合物的制备性分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采用无梯度反应器,考察了纳米金催化剂以及其它商品化的催化CO氧化催化剂,在不同CO浓度下催化CO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证明在CO初始浓度从ppm到pct数量级范围内,纳米金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CO室温转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在HCl介质中,溶液中的铬(VI)与对二甲氨基苯基荧光酮(p-DMPF),β-环糊精(β-CD)和酒石酸钠(Tart)反应产生多元混合络合物,使对二甲氨基苯基荧光酮溶液的荧光明显熄灭,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铬的荧光熄灭新方法。该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65nm,最大发射波长λem=527nm,铬(Ⅳ)含量在0~2.0μg/25ml范围内,荧光熄灭程度与铬(Ⅳ)浓度成正比,此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水样中铬(Ⅳ)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5.
陈新兵  安忠维 《有机化学》2002,22(10):694-701
选择性地向有机物中引入氟原子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通过碳碳不饱和键的 氟化加成来引入氟原子发展迅速。综述了碳碳不饱和键氟化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6.
Ag+、Hf2+与Tl3+对Belousov-Zhabotinskii反应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研究TAg+、Hg’十与T13十对以Mh‘十为催化剂的B-Z反应的影响,观察这些Br’去除离子存在下的极投环行为,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研讨.按照FKN机理同,B-Z反应是受Br一控制的.1979年N。SZtiCZills将适量的Ag十加入B·Z反应系统,澳离子选择电极上振荡虽被抑制了,但拍电极上却出现频率更高的振荡问.由于Ag十与Bt一生成了AgBr沉淀,使系统的[Br则降至其临界值以下,因此,Noszticzius认为不可能是Br控制的,FKN机理不再适用.1981年K5rs。等人报导了能与Br一形成稳定配合物的Hg‘十与T户十对B-Z反应的影响[3]…  相似文献   
997.
铬天青S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脱氧核糖核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下阴离子染料铬天青S(CAS)共振光散射(RLS)法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方法。在pH=5.27的六次甲基四铵一盐酸缓冲溶液中,研究了CAS—CT-MAB—yDNA体系的RLS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和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RLS强度增加值△I与yDNA的浓度在50~800μg/L和1000~2000μg/L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I=0.48c 2.56和△I=0.14c 17.86,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1,检出限为4.3ng/mL。该方法简便、快速,应用于合成样品中yDNA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3%~4.71%,回收率为97.8%~105.2%。  相似文献   
998.
Groups 5 and 6 metal chlorides such as MoCl5, WCI6, NbCl5 and TaCl5 were found to be simple and very efficientcatalysts for the aromatic H/D exchange react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metal chlorides such as ZnCl2, SnCl4 and TiCl4, groups 5 and 6 metal chlorides showed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H/D exchange reaction of naphthalene with C6D6. Deuteration of anthracene using MoC15 as a catalyst proceeded within 24 h at room temperature. Other aromatic compounds such as toluene, diphenylmethane and 1,1,2-triphenylethane were also deuterated smoothly in C6D6 within 24 h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99.
加压下中国典型煤二氧化碳气化反应的热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TG-151加压热天平,测定了三种典型中国煤在二氧化碳气氛下的气化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定律,同时反应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压力的增加,压力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来越小。用下式dx/dt=k0 Pco2/1 αPco2 exp(-Eα/(RT)(1-X)^n模拟实验曲线的结果表明,n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温和条件下的溶胶-凝胶技术,成功制备了阴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硅胶基质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通过调整反应液中不同前体的比例,优化了整体柱的制备条件。通过扫瞄电镜,对柱床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发现,所制备的整体柱电渗流的方向和大小可随流动相pH值的改变而改变,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具有从阴极流向阳极的电渗流;当流动相pH值升至约7.5时,电渗流方向发生了反转(由阳极流向阴极)。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用所制备的整体柱对所考察的酸性(中性)化合物实现了快速分离,并获得了高达160,000N/m的柱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