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6篇 |
免费 | 257篇 |
国内免费 | 242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212篇 |
晶体学 | 62篇 |
力学 | 12篇 |
综合类 | 95篇 |
数学 | 4篇 |
物理学 | 6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234篇 |
2013年 | 236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212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27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32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239篇 |
2001年 | 196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91篇 |
1998年 | 188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60篇 |
1994年 | 144篇 |
1993年 | 125篇 |
1992年 | 149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100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制备一种壳核结构的Fe3O4@Ag磁性纳米粒子,将该纳米粒子通过壳聚糖(CS)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了对杀螟硫磷有灵敏电化学传感的Fe3O4@Ag/CS/GCE。应用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Fe3O4@Ag纳米粒子进行表征。运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循环伏安法(CV)和时间电流法(I-T)来研究杀螟硫磷电化学特性。研究发现,在1.74×10-7~3.27×10–4 mol/L浓度范围内,该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杀螟硫磷的快速检测,检测限为5.7×10-8 mol/L(S/N=3) 相似文献
992.
多硫化氢(H2Sn)和亚硝酰氢(HNO)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传递过程、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H2Sn可以通过硫化氢(H2S)与活性氧物种反应得到。一氧化氮(NO)和HNO可以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用下相互转化,H2S和NO反应可以生成H2Sn和HNO,调控酶的活性以及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因此,实时检测生物体内H2Sn和HNO的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医学意义。在各种生物检测技术中,荧光探针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以实时原位检测,对样品损伤小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按照探针响应基团的反应类型,将近几年用于定性定量检测H2Sn和HNO荧光探针进行分类和总结,重点概述探针的设计理念、响应机制和生物应用,并对探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本文也关注了硫化氢和其他硫烷硫类物种荧光检测的近期进展。 相似文献
993.
以硝酸铟和蔗糖为原料,依次经水热反应和550℃碳化制得In_2O_3纳米材料(nano-In_2O_3);将硫渗入nanoIn_2O_3得S/In_2O_3,其结构和微观形貌经SEM,TEM和XRD表征。将S/In_2O_3,导电炭黑和聚偏氟乙烯按质量比8∶1∶1制成正极材料(1);将1涂覆于铝箔上,锂片作参比电极,1 mol·L~(-1)LiPF_6的DMF/DOL(V/V=1/1)溶液为电解液,组装成锂硫半电池。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S/In_2O_3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95 V和2.3 V处有两个还原峰,2.5 V处有一个氧化峰。电流密度为335 m A·g~(-1),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357m Ah·g~(-1),库伦效率为82.75%。经80次充放电后,放电比容量为537 m Ah·g~(-1)。 相似文献
994.
建立了蔬菜中甲硫威及其代谢物(甲硫威亚砜和甲硫威砜)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以乙腈提取,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和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甲硫威、甲硫威亚砜、甲硫威砜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5,甲硫威和甲硫威亚砜的线性范围为0.001~0.1 mg/L、甲硫威砜的线性范围为0.006~0.1 mg/L,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3.0μg/kg和1.4~10.0μg/kg。在10,50,100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甲硫威、甲硫威亚砜和甲硫威砜的回收率为71.0%~98.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5%~9.9%(n=6)。该法简单、准确、快速、灵敏,符合法规残留限量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995.
在GB/T 7494–1987法的基础上将自动进样、在线萃取、在线分离技术与分光光度法相结合,测定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在分析过程中利用二次萃取和分离有效除去干扰物质,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标准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2,检出限为0.007 m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2.4%(n=6),加标回收率为95.0%~98.0%。连续流动注射分析法操作简单,基线稳定速度快,连续分析效果好,大大降低了氯仿对人体的危害,适合大批量水质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6.
建立了离子转换色谱与紫外检测器联用检测啤酒中无机阴离子与有机酸的新方法。在传统的离子色谱基础上引入两根离子转换柱,无机阴离子与有机酸经过两步转换,定量转换成有相同紫外响应的碘酸盐,然后用紫外检测器代替电导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在Dionex AS11-HC阴离子色谱柱上,采用KOH梯度淋洗方式实现了12种无机阴离子与有机酸的分离。结果表明,12种无机阴离子和有机酸检出限(S/N=3)与定量限(S/N=10)分别为6.168~29.01 μg/L与20.56~66.30 μg/L;线性关系良好(r在0.9994以上),回收率为89.0%~117.0%,RSD均小于1.0%,该方法与传统的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相当。该方法简单快捷,只需采用少数标准曲线,就可以实现啤酒中无机离子与有机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997.
制备了1-甲基-3-丙基咪唑硫离子液体电解质,并应用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通过优化S和Na2S的浓度,电解质的电导率在25℃下达到了12.96 mS·cm-1。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表明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5℃。采用该电解质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在25℃下达到了3.03%的光电转化效率(η),与采用水基电解质的电池的效率3.34%接近。由于本文中的离子液体电解质具有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不易挥发的优点,采用离子液体电解质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在-20℃ (η=2.32%)及80℃ (η=1.90%)的温度下表现出了比水基电解质优异的光电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98.
由于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全球能源的消耗正逐渐从传统化石能源转向其它清洁高效能源。高效清洁能源的存储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对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能源存储器件。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对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面临巨大挑战,发展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迫在眉睫。高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室温钠离子电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及其关键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新型能源存储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9.
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和理论能量密度,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前景的二次电池体系之一。现阶段锂硫电池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高性能硫正极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多孔结构的纳米碳材料,比如活性碳、介孔碳、超小微孔碳、多级结构多孔碳、空心碳球和空心碳纤维,充分满足了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对碳基体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孔碳/硫复合材料作为硫正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以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多孔碳基体负载硫组装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分析了不同多孔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多孔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的角度,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二维有机组装体是一类具有特殊形貌和性质的有序结构, 有可能带来新功能和光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 但如何实现二维有机组装体的可控制备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通过对构筑基元的理性设计, 调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了三种可控制备二维有机组装体的新方法: (1)利用疏水有机阴离子作为Bola型两亲分子的抗衡离子, 能够削弱亲水头基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从而诱导两亲分子的组装结构从一维向二维转变; (2)基于非共价键形成超两亲分子, 通过设计和控制超两亲分子的拓扑结构, 简便有效地实现二维组装体的制备; (3)通过共价修饰或引入新的非共价键, 以限制三维结构在某一方向上的生长, 从而降低三维结构的维度, 也能实现二维组装体的可控制备. 未来, 上述研究有望进一步拓展, 并实现功能二维有机组装体的构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