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化学   278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01.
甲硫醇在Au(111)表面不同覆盖度下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五种覆盖度下甲硫醇在Au(111)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 分别对于S-H解离前CH3SH和S-H解离后CH3S, 计算其在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和能量. 结果显示各种覆盖度下CH3SH都优先吸附于top位, 倾斜角为70°±2°, 在低覆盖度(1/12, 1/9, 1/8)下的吸附能最大, 为0.33~0.35 eV; 而CH3S在各种覆盖度下稳定吸附于bri-fcc位, 倾斜角为48.3°~58.5°, 低覆盖度下的吸附能为2.08 eV. 对于CH3SH和CH3S的吸附, 吸附能均随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 重点研究了范德华力对高覆盖度吸附的影响. 在覆盖度为1/3时, 采用DFT-D2方法, 分别计算了CH3SH和CH3S的吸附, 结果显示范德华力使吸附物和Au表面的距离减小, 同时使CH3SH和CH3S的吸附能分别增大为0.59 eV和2.27 eV. DFT-D2方法修正使CH3SH的结果更接近实验结论, 但使CH3S的结果偏离实验值.  相似文献   
102.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he 0.5 ML-terminated allyl mercaptan (ALM)/Si(IO0)-(2 x 1) surface are studied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method. The calculated absorption energy of the ALM molecule on the 0.5 ML-terminated ALM/Si(IO0)-(2 x 1) surface is 3.36eV, implying that adsorption is strongly favorabl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ALM/Si(IO0)-(2 x 1), the clean Si(100)-(2 x 1), and the fully-terminated H/Si(IO0)-(2 ~ 1) surfaces have the nature of an indirect band gap semiconductor.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is dominated by the ALM, confirming the mechanism proposed by Hossain for its chain reaction.  相似文献   
103.
研究了15-冠-5与K2[Ni(i-mnt)2]{i-mnt=异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S2C2(CN)2]2-}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K(15-C-5)2]2[Ni(i-mnt)2]·2H2O(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体学结构数据:a=1.2674(5)nm,b=1.6317(7)nm,c=1.7771(7)nm,α=102.397(7)°,β=104.828(8)°,γ=93.659(7)°,V=3.442(2)nm3Z=2,F(000)=1412,R1=0.0727,wR2=0.1283。(1)中的[Ni(i-mnt)2]基团通过配体i-mnt的氮原子与两个[K(15-C-5)2]基团之中的钾原子成键,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1,2-萘醌-4-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含羟基药物盐酸吡硫醇的方法.研究表明,在pH=13.00的KCl-NaOH缓冲溶液中,盐酸吡硫醇能够催化氢氧根离子与1,2-萘醌-4-磺酸钠反应形成橙红色的2-羟基-1,4-萘醌,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4nm.盐酸吡硫醇浓度在3.2μg/mL~8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2715+0.02837C(×105 mol/L),线性相关系数r=0.9986.表观摩尔吸光系数、相对标准偏差(R.S.D.)和检测限分别为2.84×103L/mol/cm、1.6%和2.0μg/mL.通过对片剂中的盐酸吡硫醇含量进行测定,回收率在98%~101%.  相似文献   
105.
基于1,6-己二硫醇自组装技术和纳米金吸附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固定微囊藻毒素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及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优化了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阻抗变化值与MC-LR标准品质量浓度分别在0.25 ~2.0 μg/L和2.0 ~95 μg/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 4和0.997 2,检出限达0.085 μg/L(S/N=3);电极的重现性及稳定性较好,连续测定12次,相对标准偏差为7.8%;4 ℃下储存60 d后阻抗响应信号无明显变化;应用于饮用水中MC-LR的测定,样品的回收率为93% ~118%;检测时间为15 min.该传感器无需标记、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饮用水源水中的MC-LR.  相似文献   
106.
硫醇甲基锡因其卓越的稳定性、良好的透明性、优异的兼容性和耐候性,目前是聚氯乙烯(PVC)加工过程中效果最好、使用最广泛的一类热稳定剂,其中硫和锡的含量是影响其质量和性能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发展同时测定硫和锡的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因其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干扰小,可多元素同时分析,样品通量高,已被广泛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微波消解做样品前处理可大幅缩短消化时间,且样品和试剂的使用量少,相对于传统的敞开消解法,还可减少挥发性元素的损失。我们建立了一种微波辅助酸消解-ICP-OES同时测定硫醇甲基锡中的硫和锡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绿色、样品用量少。采用DX-181样品,通过与化学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比较,优化了微波辅助酸消解体系和消解时间。在消解体系为HNO3-HCl-HClO4(v/v/v=9∶3∶1),消解时间为10 min的优化条件下,分别用标准加入法和标准曲线法测定了DX-181样品中硫和锡的含量,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与化学方法测定参考值的相对偏差均小于2%。最后选择标准曲线法测定了元素含量分别为高、中、低的三个样品(DX-181,DX-990,DX-960),相对偏差小于3%,加标回收率在99%~102%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7.
了解金属纳米团簇的形成机制对于进一步发展其化学制备方法是必要的。我们利用盐酸(HCl)和十二硫醇(RSH)共同刻蚀L3 (L3: 1, 3-双二苯基膦丙烷)包覆的多分散性的Aun (15 ≤ n ≤ 60)团簇成功制备出单分散性的Au13(L3)2(SR)4Cl4纳米团簇,并结合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原位真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质谱技术,研究了Au13(L3)2(SR)4Cl4纳米团簇的动力学形成过程。结果表明,Au团簇从多分散到单分散的转变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动力学步骤。首先,尺寸较大的多分散金属团簇Aun主要在HCl刻蚀作用下,形成尺寸较小的亚稳的中间产物Au8–Au11团簇。然后,这些中间产物与反应溶液中已有的Au(Ⅰ)-Cl物种反应,并与SR发生部分配体交换,逐渐长大为由SR和L3保护的Au13团簇。最后,形成的Au13团簇经过一个较缓慢的结构重组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Au13(L3)2(SR)4Cl4的纳米团簇。  相似文献   
108.
李勇  张晓健陈超 《化学进展》2009,21(12):2718-2725
水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是我国饮用水中重要的嗅味物质组成部分,不仅嗅阈值很低,而且具有毒性。水中微量含硫类致嗅物质的分析测试技术是开展各项相关研究的基础,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水中常见含硫类致嗅物质的嗅味特征、水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分析测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主要分析测试方法。气相色谱技术是测试该类物质的实用技术,从检测器的选择、色谱柱的选择和预富集方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水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展望了水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9.
甲硅硫醇兼有有机硅和有机硫化物的特点。本文对它的脱氢反应途径进行微观动力学解析,并与甲硫醇的脱氢反应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的反应途径相似。活化能对甲硅硫醇的脱氢反应有利,而活化熵和频率因子则对甲硫醇的脱氢反应有利。  相似文献   
110.
我们研究了2,9,16,23-四羧基酞菁钴(Ⅱ)与硫醇(2-巯基乙醇)、硫酚(苯硫酚)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发现了配位过程中中心离子钴由二价变为一价的现象。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Miller-Dorough数据处理方法,确定了体系的配位数和平衡常数;利用温度系数法求得了体系的ΔrH?m, ΔrS?m。探讨了温度对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