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73篇
化学   385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了不同脉冲次数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对CuFe10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CuFe10合金的重熔表面出现了火山坑和直径为100nm到1μm的富铁球,表明了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CuFe10合金表面发生了液相分离。强流脉冲电子束脉冲轰击30次后,CuFe10合金表面的显微硬度与耐蚀性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主要是由于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处理CuFe10合金表层引发的快速熔凝过程中表面发生了液相分离及晶粒细化的缘故。  相似文献   
62.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柔性和质量轻等优势, 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光伏技术,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敏活性层通常由p-型有机半导体(包括小分子和高分子)与n-型有机半导体(包括小分子和高分子)共混而成.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形貌热稳定性优异的特点, 值得深入研究. 本综述旨在总结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分别介绍了基于酰亚胺基、氰基和含硼氮配位键(B←N)的高分子受体的活性层材料体系的发展状况. 在器件性能方面, 通过分子设计、相分离形貌调控, 改善了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的匹配性, 将该类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最初的0.29%提升至目前的9.51%, 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总结了经验; 在稳定性方面, 基于该体系形貌热稳定性优异的特点, 开发出高温耐受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最后, 展望了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63.
梁燚然  梁清 《物理学报》2019,68(2):28701-028701
纳米颗粒在纳米医药、细胞成像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深入理解纳米颗粒与生物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纳米颗粒合成与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带电配体包裹的金纳米颗粒与相分离的带电生物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金纳米颗粒表面的配体密度、配体带电种类和比例,以及膜内带电脂分子的种类,可以方便地调控纳米颗粒在膜表面或膜内停留的位置和状态.进一步从自由能的角度分析了带电纳米颗粒与带电生物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物理机制.本文对纳米粒子在纳米医药、细胞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4.
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高性能材料开发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1%。其中,苝二酰亚胺(PDI)类分子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然而,PDI类材料刚性稠环结构使得分子间具有强烈的π-π相互作用(受体-受体分子间及给体-受体分子间),导致共混体系相分离尺寸可控性差,给受体分子间共混程度难于调控,从而发生严重的成对以及非成对电荷复合。本文从分子间作用力入手(溶剂-溶质、给体-受体分子间作用力)详述了非富勒烯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相区尺寸及共混相含量调节的相关原理及方法。研究表明基于PDI共混体系,固-液相分离及分子扩散能力是决定相分离结构的本质因素,通过调控给受体比例及热退火温度实现了孤岛及互穿网络结构的构筑。同时,通过平衡受体分子间π-π作用及给受体间电荷转移,实现了低相容性及高相容性共混体系相区尺寸的可控调节。在此基础上,利用添加剂手段通过调节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溶度参数差值,实现了薄膜内共混相的可控调节,并针对具有不同相容性共混体系给出了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65.
喹喔啉衍生物由于合成简单,易功能化,成本较低等特点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自身具有平面刚性结构,也是构建光电聚合物的重要单体。基于喹喔啉单元的有机分子化学结构和电子结构可修饰性强,通过骨架、侧链和取代基等修饰,易于调控分子的能级和吸光光谱,因此,当使用喹喔啉体系的共轭给体与球形富勒烯受体(如PCBM)及弱结晶性非富勒烯受体(如ITIC)均可表现出优异的光伏性能。在本工作中,基于结晶性较强的非富勒烯受体(o-IDTBR),我们首次制备出侧链不对称喹喔啉(简称:不对称喹喔啉)基聚合物(TPQ-1)与之匹配。相比于侧链对称性喹喔啉(简称:对称喹喔啉)(HFQx-T)与o-IDTBR组合,“弱结晶给体-强结晶受体”组合能表现出更佳均匀的相分离尺度,从而获得更高的短路电流及能量转换效率。TPQ-1与o-IDTBR共混后器件效率为8.6%,加入15%的TB7-Th后,器件效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66.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烯烃微孔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极性及弱极性的结晶高聚物常温下无合适的良溶剂,所以无法使用传统的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取微孔膜,而近年来发展的热致相分离法解决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4-甲基-1-戊烯)等聚烯烃是可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微孔膜的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烯烃微孔膜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各种制膜材料(聚合物、稀释剂、萃取剂和助剂)与各种制膜工艺对制得的聚烯烃微孔膜孔径、膜通量和非对称结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嵌段共聚物由于组分间的化学不相容性而发生微相分离,组装成各种有序的纳米结构,如球、圆柱、层及双连续结构等.半晶型嵌段共聚物由于引入了能结晶的组分,使体系中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过程,即微相分离与结晶,所以能形成更为丰富的有序结构.聚乙烯基环己烷-聚乙烯-聚乙烯基环己烷[Poly(Vinylcyclohexane)-b-poly(ethylene)-b-poly(vinylcyclohexane),  相似文献   
68.
La0.7-xDyxSr0.3MnO3中的相分离和输运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测量样品的M-T曲线、 M-H曲线、 ESR曲线、ρ-T曲线和MR-T曲线, 研究了Dy掺杂(0.0≤x≤0.30)对La0.7Sr0.3MnO3磁电性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在TC处所有样品都经历了顺磁到铁磁的转变; 当T<TC时, 掺杂样品进入自旋团簇玻璃态, 低温时显示出反铁磁性; x=0.20时, 样品在TC以上温区发生相分离; Dy掺杂引起的磁结构变化将导致CMR效应.  相似文献   
6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facile approach to preparation of polystyrene/silver (PS/Ag) asymmetric hybrid par- ticles. In this method, polystyrene/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 (PS/PGMA) Janus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via internal phase separation triggered by evaporation of dichloromethane (DCM) from PS/PGMA/DCM- in water emulsion droplets. Then, the Janus particles were aminated and sequentially carboxylated to obtain PS/PGMA-NH2 and PS/PGMA-COOH particles. Ag+ self-assembled on the surface of PGMA hemi- sphere of the functionalized PS/PGMA particles by coordinating with amine/carboxyl. PS/Ag asymmetric hybrid particles with 7.29 wt% of Ag were obtained by reduction of A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confirmed that Ag was a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polymer particles.  相似文献   
70.
梳状-线性共聚物自组装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权  林嘉平  张乾 《化学学报》2013,71(6):913-919
梳状-线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自组装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聚集体, 其中第I类的自组装发生在亲、疏溶剂链之间, 而第II类发生在线性链和梳状亚结构之间. 本工作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 分别研究了梳状-线性共聚物在侧链和主链选择性溶剂中形成的这两类聚集体, 探讨了侧链长度和侧链数量等对聚集体类型及形貌的影响. 研究表明, 第II类聚集体在侧链长度较短且侧链数量较多时容易形成. 将模拟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发现两者能较好地吻合. 此外, 本研究获得了一些在实验中较难得到的信息,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梳状-线性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