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7篇 |
免费 | 508篇 |
国内免费 | 234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666篇 |
晶体学 | 104篇 |
力学 | 34篇 |
综合类 | 85篇 |
数学 | 9篇 |
物理学 | 9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49篇 |
2015年 | 139篇 |
2014年 | 284篇 |
2013年 | 275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77篇 |
2008年 | 306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319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301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244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73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77篇 |
1994年 | 159篇 |
1993年 | 158篇 |
1992年 | 177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109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研制纳米级厚度的Ru薄膜电极,并运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碱性介质中CO的吸附。检测到CO以线型吸附态为主,但也存在少量桥式吸附态,分别在1960和1780cm^-1附近红出红外吸收谱峰。发现纳米Ru膜电极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即CO谱峰方向倒反,强度增强和半峰宽增加,测得在碱性溶液中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被增强了33倍,其增强因子是酸性溶液中的两倍左右。 相似文献
53.
目前有机光伏电池的吸光活性层电学传输特性和光学吸收特性的不匹配是制约其能量转换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陷光结构对入射光进行调控, 提高电池对光的约束和俘获能力从而达到“电学薄”和“光学厚”的等效作用, 是解 决有机光伏电池电学和光学不匹配的有效手段. 本文采用湿法刻蚀技术获得了系列时间梯度的绒面氧化锌掺铝薄膜, 并将其作为有机光伏电池的入射陷光电极, 显著增强了电池的光学吸收. 研究发现, 当使用浓度0.5%的稀HCL腐蚀30 s后的氧化锌掺铝薄膜作为入射电极后, 电池的光电性能和效率显著增强. 基于此绒面电极电池的电流密度比平面结构的电池提高了8.17%, 效率改善了11.29%. 通过对绒面电极表面的修饰处理, 实现了电极与光活性层之间良好的界面接触, 从而减小了对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针对水中、空气中脉冲放电条件下金属电极烧蚀速率及烧蚀机理差异,对脉冲大电流作用下水中、空气中钨铜电极的烧蚀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在保证放电电流波形一致性的前提下,通过采用高精度天平测量并获取了水中、空气中钨铜电极的阴、阳极烧蚀速率及总烧蚀速率,并对电极表面进行了二次电子观察和背散射电子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脉冲电流作用下,水中钨铜电极烧蚀较空气中更为严重,钨铜电极的烧蚀主要是金属蒸发引起的汽相侵蚀。由于水介质较空气具有不可压缩性,水中放电电弧集中,电极表面电弧斑点处电流密度和电流作用时间较空气中更为严重,同时由于水中脉冲放电时发生的高温物理化学反应,是造成水中电极烧蚀要高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5.
系统地研究Nb2TiO7与Nb1.33Ti0.67O4材料相互转变的氧化还原循环可逆性能,同时研究Nb2TiO7和Nb1.33Ti0.67O4样品随温度和氧分压变化的电导率,并与复合电极对称电池和电解池的电化学性能相关联. 在830 oC下,对Nb1.33Ti0.67O4复合电极电解池进行水蒸气的电解研究测试. 电流电压曲线和电解池短期性能测试表明在低电压下主要为电极的还原和活化过程;而在高电压下主要为水蒸气的电解. 当3%H2O/Ar/4%H2气体通入阴极时电解池水蒸气电解的法拉第效率为98.9%;而当通入气体转换为3%H2O/Ar时效率为89%.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将钯电解池安装在高灵敏度的电子自旋共振(ESR)腔内,采用流动电解法现场检测到硝基苯在不同溶剂中电还原时硝基苯游离基的存在。在不同溶剂中,硝基苯游离基电子自旋共振产生的谱线分辨率不同,因而说明溶剂对硝基苯游离基有影响,且这些溶剂中钯电极上硝基苯的电还原必须经过硝基苯游离基中间体这一步。 相似文献
57.
针对硬磁盘驱动器中磁头定位两级伺服系统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致动器——悬臂梁式变宽度分割电极片状压电致动器.沿厚度方向极化的PZT压电陶瓷薄长片,宽度沿长度方向变化且沿长轴对称,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构成悬臂梁.其上下两表面的电极均沿长轴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施加电场使其中一半在d31模式作用下伸长,而与其对称的另一半缩短,则压电片沿宽度方向产生弯曲,自由端便可产生致动位移.对该致动器的驱动电压-端部致动位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及实验验证.致动器中的电场诱导应力远小于陶瓷的抗张强度.致动器端部位移的测试结果略大于理论计算值.与现有磁头悬浮臂尺寸相近的致动器,在20—50V的电压驱动下均可获得1—2μm的致动位移.对25kTPI(track per inch)的高道密度硬磁盘,该位移已能覆盖至少一个磁道宽度,满足磁头定位两级伺服系统对第二级致动器致动位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