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7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2343篇
化学   5666篇
晶体学   104篇
力学   34篇
综合类   85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99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59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铕(Ⅲ)多核配合物的形成及其荧光增强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合成了铕(Ⅲ)异多核固体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发光性质. 结果表明增强离子Gd3+ 、La3+ 和Y3+ 离子的加入能显著的提高配合物中Eu3+ 中心的发光强度, 这种荧光效应能减少较为昂贵的铕在配合物中的用量, 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  相似文献   
52.
研制纳米级厚度的Ru薄膜电极,并运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碱性介质中CO的吸附。检测到CO以线型吸附态为主,但也存在少量桥式吸附态,分别在1960和1780cm^-1附近红出红外吸收谱峰。发现纳米Ru膜电极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即CO谱峰方向倒反,强度增强和半峰宽增加,测得在碱性溶液中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被增强了33倍,其增强因子是酸性溶液中的两倍左右。  相似文献   
53.
张科  胡子阳  黄利克  徐洁  张京  诸跃进 《物理学报》2015,64(17):178801-178801
目前有机光伏电池的吸光活性层电学传输特性和光学吸收特性的不匹配是制约其能量转换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陷光结构对入射光进行调控, 提高电池对光的约束和俘获能力从而达到“电学薄”和“光学厚”的等效作用, 是解 决有机光伏电池电学和光学不匹配的有效手段. 本文采用湿法刻蚀技术获得了系列时间梯度的绒面氧化锌掺铝薄膜, 并将其作为有机光伏电池的入射陷光电极, 显著增强了电池的光学吸收. 研究发现, 当使用浓度0.5%的稀HCL腐蚀30 s后的氧化锌掺铝薄膜作为入射电极后, 电池的光电性能和效率显著增强. 基于此绒面电极电池的电流密度比平面结构的电池提高了8.17%, 效率改善了11.29%. 通过对绒面电极表面的修饰处理, 实现了电极与光活性层之间良好的界面接触, 从而减小了对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针对水中、空气中脉冲放电条件下金属电极烧蚀速率及烧蚀机理差异,对脉冲大电流作用下水中、空气中钨铜电极的烧蚀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在保证放电电流波形一致性的前提下,通过采用高精度天平测量并获取了水中、空气中钨铜电极的阴、阳极烧蚀速率及总烧蚀速率,并对电极表面进行了二次电子观察和背散射电子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脉冲电流作用下,水中钨铜电极烧蚀较空气中更为严重,钨铜电极的烧蚀主要是金属蒸发引起的汽相侵蚀。由于水介质较空气具有不可压缩性,水中放电电弧集中,电极表面电弧斑点处电流密度和电流作用时间较空气中更为严重,同时由于水中脉冲放电时发生的高温物理化学反应,是造成水中电极烧蚀要高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5.
系统地研究Nb2TiO7与Nb1.33Ti0.67O4材料相互转变的氧化还原循环可逆性能,同时研究Nb2TiO7和Nb1.33Ti0.67O4样品随温度和氧分压变化的电导率,并与复合电极对称电池和电解池的电化学性能相关联. 在830 oC下,对Nb1.33Ti0.67O4复合电极电解池进行水蒸气的电解研究测试. 电流电压曲线和电解池短期性能测试表明在低电压下主要为电极的还原和活化过程;而在高电压下主要为水蒸气的电解. 当3%H2O/Ar/4%H2气体通入阴极时电解池水蒸气电解的法拉第效率为98.9%;而当通入气体转换为3%H2O/Ar时效率为89%.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将钯电解池安装在高灵敏度的电子自旋共振(ESR)腔内,采用流动电解法现场检测到硝基苯在不同溶剂中电还原时硝基苯游离基的存在。在不同溶剂中,硝基苯游离基电子自旋共振产生的谱线分辨率不同,因而说明溶剂对硝基苯游离基有影响,且这些溶剂中钯电极上硝基苯的电还原必须经过硝基苯游离基中间体这一步。  相似文献   
57.
王志宏  田晓耕  王三红  姚熹 《物理学报》1998,47(12):2053-2063
针对硬磁盘驱动器中磁头定位两级伺服系统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致动器——悬臂梁式变宽度分割电极片状压电致动器.沿厚度方向极化的PZT压电陶瓷薄长片,宽度沿长度方向变化且沿长轴对称,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构成悬臂梁.其上下两表面的电极均沿长轴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施加电场使其中一半在d31模式作用下伸长,而与其对称的另一半缩短,则压电片沿宽度方向产生弯曲,自由端便可产生致动位移.对该致动器的驱动电压-端部致动位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及实验验证.致动器中的电场诱导应力远小于陶瓷的抗张强度.致动器端部位移的测试结果略大于理论计算值.与现有磁头悬浮臂尺寸相近的致动器,在20—50V的电压驱动下均可获得1—2μm的致动位移.对25kTPI(track per inch)的高道密度硬磁盘,该位移已能覆盖至少一个磁道宽度,满足磁头定位两级伺服系统对第二级致动器致动位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8.
不同电极对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高真空多源型有机分子沉积系统分别制备了不同负电极为Al、LiF/Al和Mg:Ag的有机小分子多层电致发光器件,比较了不同负极对以五苯基环戊二烯(PPCP)为发光层的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发现以LiF/Al作负极的器件在综合性能上优于其它器件。其中器件ITO/TPD/PPDP/Alq/LiF/Al蓝光发射的最大发光亮度达2375cd/m^2,最大发光效率为0.26lm/W.  相似文献   
59.
798 nm半导体激光激发下Yb3+, Tm3+:ZBLAN玻璃的上转换发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用798nm半导体激光直接激发Tm^3+离子至^3F4能级时,Tm^3+和Yb^3+共掺的锆系氟化物(Tm^3+,Yb^3+;ZBLAN)玻璃中观测到了较强的上转换蓝光。分析了发光机理:Tm^3+离子把能量传递给Yb^2+离子,被激发的Yb^3+离子又把能量传递给Tm^3+离子,从而把Tm^3+激发至发射蓝光的能级^1G4和^1D2。对这种泵浦机制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0.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多晶银电极在0.1 mol/L HClO4溶液中氢析出反应的温度效应. 发现当从析氢起始电位负向扫描至零电荷电位(-0.4 V)时,氢析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app)和指前因子(A)均随着电势的负移而增大(对应的Ea,app从24 kJ/mol增大至32 kJ/mol).继续负向扫描至零电荷电位以后,Ea,app随电势的负移而减小但A不随电势变化. 推测Ea,app和A在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