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33篇 |
免费 | 470篇 |
国内免费 | 277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6593篇 |
晶体学 | 111篇 |
力学 | 68篇 |
综合类 | 97篇 |
数学 | 6篇 |
物理学 | 13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249篇 |
2022年 | 322篇 |
2021年 | 365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273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229篇 |
2016年 | 242篇 |
2015年 | 225篇 |
2014年 | 426篇 |
2013年 | 425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290篇 |
2009年 | 357篇 |
2008年 | 342篇 |
2007年 | 348篇 |
2006年 | 292篇 |
2005年 | 337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232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32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一种基于光纤萨尼亚克环的新型传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实现全光纤多扰动测量的基于光纤萨尼亚克环的新型传感结构。该传感结构采用新型的双萨尼亚克环结构并用波分复用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双光源结构,减小了系统损耗,实现了对多扰动的位置的测量。分析了传感原理,推导了数学模型,表明测量误差与解调电路的频率响应有关,并进行了单频和多频扰动的实验研究,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α和βi(i=1,2 ,3) - K5Si Al(OH2 ) W11O3 9· n H2 O的氧化还原性质 ,通过导数脉冲伏安、常规脉冲伏安确定了其氧化还原机理 ,并比较了其氧化还原性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研究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放电过程热行为, 分析了放电倍率、冷却条件对电池放电过程的温度变化及分布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3C放电时,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平均偏差为0.57 K, 方差为0.15, 说明模型准确度较高. 电芯的平均生热率在整个放电过程中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初期和末期增长较快. 大倍率放电时, 与电流密度的平方呈正比的不可逆热所占的比重较大, 小倍率放电时, 电化学反应可逆热占主导. 改善冷却条件能降低电池放电过程的平均温度, 对流传热过程的表面传热系数为5 W/(m2·K), 1 C, 3 C, 5 C放电结束时, 电芯的平均温升为分别为6.46 K, 17.67 K, 27.53 K, 当对流传热过程的表面传热系数增加至25 W/(m2·K)时, 温升比自然对流条件下相同倍率放电时的温度分别降低了2.91 K, 4.68 K, 5.62 K, 但电芯温度分布的不一致性也会加剧.
关键词:
电化学
耦合
锂离子动力电池
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98.
99.
提出并制作出一种基于锥体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锥体光纤结构的全光纤Mach-Zehnder(M-Z)干涉仪传感器,并对其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光纤锥体和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结构,仅改变两个光纤锥体之间的距离,对应不同的M-Z干涉谐振峰呈现出不同的温度传感特性:随着两个光纤锥体之间的距离增加,位于短波长处的谐振峰,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减小,而位于长波长处的谐振峰,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增加.当传感器长度为16.5 cm时,在1 680 nm附近的温度灵敏度达到0.102 06 nm/℃.实验结果对于锥体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组合型温度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纳米光子学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纳米光子学器件产品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很快转化为商品。文章介绍了在未来5到10年内对光子工业有重大影响并且有望进入商品市场的11个纳米光子学领域,其中包括:纳米尺度量子光子学、全光路由、用于增强磁存储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用于诊断治疗和药物输送纳米光子学、纳米成像、分子尺度上的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纳米标签、纳米尺度上操控光场的分布(光伏器件和LED/OLED)、原型试制的新技术、量身定制光学特性的纳米光子材料以及太赫兹技术等,希望文章能对中国的纳米光子学研究及其工业化应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