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随着电动汽车接入造成建筑动态负荷变化,致使传统面向建筑的分布式多联产系统无法适用于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情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电动汽车V2B模式的可再生分布式多联产系统两阶段优化模型。第一阶段调度电动汽车参与V2B模式进行充放电,第二阶段提出谷时蓄电运行策略,运用多种群遗传算法进行优化。选择模型关键参数为优化变量(原动机容量、地源热泵输出冷/热量占总冷/热负荷的比例、蓄电池容量),以一次能源节约率、年总成本节约率和二氧化碳减排率为指标评价系统综合性能。经与参比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多联产系统的能源、环境、经济性指标分别为:48.68%、43.04%和44.87%。本文为考虑电动汽车V2B模式的多联产系统集成与优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低温与超导》2021,49(3):53-60
在电动汽车中,利用热泵系统代替PTC辅助电加热系统可以降低电动汽车在寒冷气候下的能耗并提高其行驶里程数。在电动汽车热泵系统中,HVAC模块的设计对热泵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介绍了一种热泵型HVAC模块,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热泵型HVAC模块在四种模式下的空气流动特性,获得了其空气体积流量和风阻,同时还进行了相应实验研究,以获得其在每种模式下的空气体积流量。结果表明:热泵型HVAC模块内部存在流量分配不均,涡旋等现象,可能导致换热器换热面积利用不充分以及空气动力噪声。此外,还通过实验比较了原始HVAC模块和热泵型HVAC模块的空气体积流量,结果表明:热泵型HVAC模块在每种模式下的空气体积流量均降低了近15%-20%。 相似文献
63.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21)
为对未来电动汽车的充换电站的选址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建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决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基于可拓方法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合理性的可拓评价模型,基于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通过一个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
迫于能源和环保问题的压力, 电动汽车及智能驾驶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 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车轮振动剧烈, 与桥梁路面动力学相互作用更加突出, 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传统汽车, 关于电动车轮与公路桥梁接触动力学相互作用及智能驾驶车队的多车?桥梁耦合作用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以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 考虑车轮和桥面多点接触关系, 研究了两个智能驾驶汽车过桥时的车桥耦合动力学特性. 分析了电机质量、电机激励、轮胎悬架刚度非线性、车距、车速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以及桥面不平顺激励、三重耦合激励对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车距和车速是影响车?桥系统振动特性的重要因素, 在车?桥耦合动态设计中, 车距和车速的影响应重点关注; 桥面越平坦, 电机激励及桥面二次激励对车辆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影响越加显著, 当汽车行驶在平坦桥面时两种激励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影响不容忽视. 所建模型有望为智能驾驶电动汽车与桥梁的耦合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5.
以载重的电动车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软时间窗和电池能耗的前提下,建立了以最小化配送成本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在算法方面,改进了交叉算子,在选择操作中融入精英保留策略,同时,为了防止算法陷入局部极小值并提高其求解质量,将爬山算法置入其中.最后,结合算例对本文提出算法进行了检验与分析. 相似文献
66.
针对传统燃油汽车配送作业过程中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电动汽车因其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碳排放而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从经典车辆路径问题隐含的燃油假设,分析了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兼顾电动汽车路径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详细阐述;然后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梳理了电动汽车路径问题的四类变体及其中值得研究的要点;最后,展望了电动汽车路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7.
按是否拥有传统汽车将潜在消费者分成两类,基于不同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针对每一类消费者分别建立效用模型,运用斯坦伯格博弈理论求解得到厂商的最优定价策略和政府的最优补贴策略,进而分析政府考虑包括厂商收益、消费者剩余、政府支出以及环境效益在内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电动汽车的环境质量、传统汽车原拥有比例以及消费者惯性三因素对电动汽车普及率、政府补贴以及生产商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生产成本小于某阀值时,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随电动汽车的环境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传统汽车的市场需求则随之减小,反之亦然。电动汽车的生产效率较高时,政府的最优补贴随产品环境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生产效率较低时,最优补贴随之减小,政府通过增大补贴的方式鼓励生产商提高生产效率。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以上结论,并分析得到以上三方面因素对生产商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本文回顾了22年来作者的电化学储能研究活动,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储能器件研究,包括锂硫电池研究(硫复合正极材料、锂硫电池制作、锂硼合金作为锂硫电池负极、硫-锂离子电池新体系)、超级电容器研究(超级活性炭、以酚醛树脂为原料制备电容炭、碳纳米管阵列中寄生准电容储能材料、氧化镍干凝胶准电容储能材料、归纳出电容炭材料的性能要求、电容器研制、确定“第四类”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研究(锂离子电池与可再生燃料电池的对决、双变价元素正极材料、磷酸钴锂正极材料、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制作). 第二部分叙述规模储能电池研究,包括液流电池新体系研究(蓄电与电化学合成的双功能液流电池、全金属化合物单液流电池、有机化合物正极的单液流电池)、致力于振兴铅酸电池(推广铅蓄电池新技术、铅炭电池的研究、铅酸电池新型板栅的研究),储能电池(站)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叙述电动汽车发展路线研究,包括氢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对我国电动汽车发展路线的建议、力争电动汽车补贴的合理化、坚守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宗旨、提出“发电直驱电动车”. 最后的结束语谈了三点感悟. 相似文献
69.
车用燃料电池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世界范围内近十年的持续研发,车用燃料电池在能量效率、体积与质量功率密度、低温启动等功能特性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一轮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浪潮正在迫近。然而,燃料电池的耐久性仍没达到商业化目标,且耐久性问题涉及面广、挑战大,成为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主要棘手问题,构成了车用燃料电池在车辆技术方面产业化的最后障碍。车用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归纳分析了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及其载体、质子交换膜及电极离子导体、气体扩散层、金属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及部件的性能衰减机制,以及梳理了应对性能衰减的新材料、新技术与系统控制策略等耐久性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车用燃料电池失效机制及其缓解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以期对认识和提升燃料电池耐久性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