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0篇
  免费   1332篇
  国内免费   7807篇
化学   15123篇
晶体学   224篇
力学   344篇
综合类   298篇
数学   56篇
物理学   2354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388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344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400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734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637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781篇
  2008年   737篇
  2007年   728篇
  2006年   762篇
  2005年   684篇
  2004年   733篇
  2003年   817篇
  2002年   730篇
  2001年   824篇
  2000年   574篇
  1999年   543篇
  1998年   483篇
  1997年   534篇
  1996年   493篇
  1995年   448篇
  1994年   356篇
  1993年   365篇
  1992年   288篇
  1991年   276篇
  1990年   253篇
  1989年   239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陆伟杰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89,3(2):119-129
本文研究了以γ-Al_2O_3、ZrO_2、CeO_2及La_2O_3为载体的硫化态钼催化剂在甲烷化反应过程中的激光拉曼光谱,发现在反应初期,催化剂表面氧硫钼结构变化较大,其活性下降也较快.在反应温度下,催化剂表面上的-S-键松动,部分硫原子升华,并发生一系列氧硫交换,形成体相MoS_2.甲烷化催化剂活性达到稳定后,则催化剂表面上的主要变化是MoS_2.晶粒不断长大.由于载体效应的影响.各个催化剂上表面结构的不同,与其达到活性稳定的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上均无积碳形成.提出了硫化态钼催化剂在甲烷化反应过程中的表面结构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94.
黄朋勉  刘自力 《分子催化》2005,19(6):444-447
应用XPS、DTG、DTA和XRD技术,分析了La提高催化剂Co-La/γ-Al2O3活性的原因.加入La后,XPS分析得出,Co2p在催化剂表层含量是未加前的1.65倍;DTG和DTA表征显示,La对催化剂的热效应影响很小;XRD分析表明,La的加入提高了Co3O4的分散度.  相似文献   
95.
林景治  杨得信 《分子催化》1995,9(3):193-200
  相似文献   
96.
Ti-Si沸石的催化氧化性能Ⅱ.环己醇的氧化及环己酮的肟化夏清华,王公慰,应慕良,郑禄彬(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12)关键词Ti-Si沸石催化剂,H_2O_2氧化剂,环己醇氧化,环己酮肟化.1.前言环己酮肟是生产ε-己内酰胺的关键中...  相似文献   
97.
张强  千载虎 《分子催化》1997,11(5):332-336
应用ESR,空气气氛下DTA,氢气氛下TPSR,IR等技术手段,对反应后催化剂的积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类型和积炭,积炭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本文用XPS从Rh_4(CO)_(12)在真空条件下的脱羰过程和在氢氧中的还原过程两方面考察了一些非还原性氧化物担载Rh_4(CO)_(12)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并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金属载体非强相互作用(non-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缩写NSMSI).结果表明,铑与一些载体的非强相互作用的顺序是MgO>ZrO_2>γ-Al_2O_3>SiO_2-Al_2O_3≈SiO_2;Rh与载体的非强相互作用形成Rh—O键,使Rh的还原性减弱;形成M—O键是产生NSMSI效应的重要特征;这种相互作用能增加铑羰基物的稳定性,使其在真空中脱羰速率减慢.铑与非还原性氧化物载体间的非强相互作用可用酸-碱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99.
CuO—ZnO/Al2O3—TiO2催化剂中TiO2的结构和电子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佳  杨锡尧 《分子催化》1993,7(6):418-424
采用XPS,XRD,TPR,TPD和指标反应等方法研究了TiO_2在负载型CuO-ZnO/Al_2O_3-TiO_2催化剂中所起的作用.发现TiO_2起双重作用,即结构效应和电子效应,TiO_2的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它改善了CuO在载体上的分布.TiO_2的电子效应表现为它对Cu~0具有吸电子的作用,从而削弱了Cu和S之间的吸附力,使S容易脱除.另外,部分还原形成的Ti~(3+)具有促进CuS中的Cu~(2+)还原为Cu~0的能力,TiO_2的上述效应的综合结果使催化剂的抗硫中毒性能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