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66篇
化学   791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物理学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在离子液体1-乙基咪唑三氟乙酸盐(HElmTfa)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电极表面修饰聚吡咯(PPY),制得PPy-HEImTfa/Pt,并研究了其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性能.与相同条件下的铂基底电极相比,PPy-HEImTfa/Pt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原位红外光谱表明,PPy-HElmTfa能降低中间体CO等对铂电极的毒化作用,促进甲酸直接氧化生成CO_2.  相似文献   
13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化妆品中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的方法.化妆品样品经超声提取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扫描检测,并在235 nm波长进行分析.用保留时间结合紫外光谱定性,外标法定量,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确证.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的回收率为92.7%~99.8%,相对标准偏差在0.8%~2.1%之间,定量限为20 mg/kg.  相似文献   
133.
武海滨  张瑞中  陈卫 《电化学》2013,19(2):115-119
改变表面活性剂1-十八烯(ODE)和油胺(OLA)或油酸(OA)的配比,以1,2-二羟基十六烷二醇作还原剂同时还原乙酰丙酮铜Cu(acac)2和乙酰丙酮钯Pd(acac)2一步法制备了单分散的球形和米花形的PdCu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RD等结构表征表明,两种形状的PdCu纳米粒子均为(111)面占优的合金纳米晶体,其平均粒径分别为12.7 ± 0.18 和 20.4 ± 0.31 nm.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测定了两种PdCu合金纳米粒子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球形PdCu纳米粒子上得到的甲酸氧化峰电流密度约为米花状纳米粒子(PdCu-B)上的5.6倍.同时,前者显示出了更好的抗CO毒化能力.计时电流测量也表明,球状PdCu纳米粒子比米花状纳米粒子有更好的电催化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34.
王晓伟  陈莎 《化学学报》2014,72(11):1147-1151
本研究采用1-辛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C8MIM]PF6)建立了水中Hg2+的循环去除方法. 首先使用[C8MIM]PF6萃取水中Hg2+, 随后通过甲酸的还原反应, 去除萃取到[C8MIM]PF6中的Hg2+, 进而实现[C8MIM]PF6的回收与循环使用. 本研究优化了萃取与还原去除条件, 考察了最佳条件下[C8MIM]PF6的循环使用能力. 结果表明, 50 mL水中加入1 mL[C8MIM]PF6同时加入0.2 mL 1-甲基咪唑, 50 ℃、220 r/min震荡2 h, 对Hg2+的萃取效率接近100%. 随后在离子液体中加入4 mL, 40%甲酸溶液, 50 ℃下220 r/min震荡30 min, 可以将[C8MIM]PF6中60%~70%的Hg2+还原去除. 采用这一方式对水中Hg2+进行循环萃取, 在9次萃取中,[C8MIM]PF6对Hg2+的去除效率保持在83%~98%. 因此, 本方法不仅实现[C8MIM]PF6对水中Hg2+的去除, 同时实现了[C8MIM]PF6的回收与循环使用, 避免了[C8MIM]PF6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5.
刘佳佳  邬冰  高颖 《化学学报》2012,70(16):1743-1747
通过低温氧化法在活性碳表面修饰聚吡咯(PPy-C), 并以PPy-C为载体制备了纳米Pd催化剂(Pd/PPy-C).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载体PPy-C及催化剂Pd/PPy-C进行了表征,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Pd/PPy-C催化剂电极不但能够增强催化剂对甲酸催化氧化的活性, 而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因此以PPy-C为载体的Pd/PPy-C催化剂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直接甲酸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 通过分析电化学比表面随循环伏安次数的变化及多电势阶跃实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电极活性衰减的主要原因是载体被氧化及电极表面积累强吸附物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6.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Pd阳极催化剂及其电催化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中Pd阳极催化剂对甲酸氧化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 但电催化稳定性较差, 因此, 对Pd催化剂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原因和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DFAFC阳极催化剂的研究重点, 本文综述了DFAFC中Pd催化剂和Pd基复合催化剂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主要介绍了Pd催化剂的优缺点、稳定性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和机理等, 为Pd催化剂和Pd基复合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7.
甲酸为燃料、 Fe3+为氧化剂组成了一种新型的甲酸/铁离子燃料电池, 阳极催化剂为多壁碳纳米管(MWCNT)或β-环糊精修饰的MWCNT(β-CD-MWCNT)负载的金属钯或钯锡纳米颗粒: PdSn/MWCNT, Pd/β-CD-MWCNT和PdSn/β-CD-MWCNT. 运用循环伏安(CV)和计时电流(CA)等技术研究了各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对甲酸氧化反应的电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加入适量的金属锡能促进钯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 甲酸氧化电位提前, 电流密度增加; 环糊精的改性对催化剂电催化活性有一定提升. 将上述催化剂制成电池阳极片, 碳粉制成电极阴极片, 组成甲酸/铁离子燃料电池并测试其放电性能. 结果表明, 电池的开路电压在0.981.20 V之间; 以PdSn/β-CD-MWCNT为阳极时, 其最大放电电流密度达50 mA/cm2, 最大功率密度达12.6 mW/cm2, 远优于以Pd/C为阳极的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138.
通过一种结合了CO辅助合成Pt3Ni纳米立方粒子和单原子层Cu壳欠电位沉积再置换为Pd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单原子层Pd壳和Pt3Ni纳米立方粒子核结构的Pt3Ni@Pd/C催化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被用于研究表征此种Pt3Ni@Pd/C催化剂,结果显示大部分Pt3Ni纳米粒子的表面都由{100}族的晶面所构成。而且在这些{100}族的晶面上,单原子层Pd壳通过电沉积的外延生长,也获得了{100}族的晶面。本文进一步对Pt3Ni@Pd/C作为甲酸氧化电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商业Pd/C和原Pt3Ni/C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由于Pt3Ni@Pd/C的单原子层Pd壳的结构和所暴露出的Pd{100}族的晶面,Pt3Ni@Pd/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甲酸氧化电催化性能。与原Pt3Ni/C催化剂相比较,Pt3Ni@Pd/C催化剂的贵金属质量比活性提高到了7.5倍。此外,与商业Pd/C催化剂相比,Pt3Ni@Pd/C催化剂的比表面活性和Pd质量比活性也分别提高到了2.5和8.3倍。  相似文献   
139.
设计了以6-氯-2-氯甲基-3-喹啉甲酸乙酯(1)为起始化合物,在溶剂乙腈、缚酸剂无水碳酸钾的条件下,通过"一锅法"与苯酚及取代苯酚2a-o反应,合成了喹啉环上含有氯原子的6-氯-2-苯氧甲基-3-喹啉甲酸衍生物3a-o.所合成的化合物3a-o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0.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4H4N2O2S)和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MTC)2(H2O)2]n(1),[Cu2(MTC)2(Phen)2(H2O)4](MTC)2(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一维链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铜(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是一个双核结构,由2个配位水分子上的氧桥连2个铜(Ⅱ)离子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大于配体,具有刚性平面辅助配体的配合物2的作用强度又大于不加辅助配体的配合物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