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12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4篇
物理学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本文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了规则多孔结构生物膜滴滤塔的两相流动阻力特性以及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污染物进口浓度等参数对填料塔净化效率的影响,获得了填料塔内孔隙率沿塔高方向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和液体流量的增加以及废气中甲苯浓度的增加,滴滤塔净化效率降低;滴滤塔内液体分布不匀导致生物膜生长不均匀。  相似文献   
172.
物质传输是影响MFC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三合一膜电极式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了阳极传质形式对MFC启动特性、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阳极采用大腔室结构的MFC-1相比,阳极采用蛇形流道的MFC-2由于在启动过程中阳极电解液传质较佳,不但启动较快而且输出电压更高。启动完成后,MFC-2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较高,采取不同扫描速度的循环伏安扫描测试证明了这主要是由于蛇形流道较佳的传质所致。启动过程和产电过程中较佳的传质导致MFC-2最大功率密度(2676.2 mW·m~(-2))比MFC-1最大功率密度(2149.0 mW·m~(-2))约高24.5%。  相似文献   
173.
纳米颗粒在生物膜表面的吸附对其生物医学应用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采用正置与倒置石英电子微天平及耗散系数测量实验,表征了不同溶液高度的支撑膜表面金纳米棒的吸附动力学.发现金棒在重力场下产生溶液浓度不均性.长宽比增大能够提高金棒的流体力学尺寸,延缓金棒的不均再分布过程,从而维持不同溶液高度生物膜表面吸附量的一致.同时,由于浓度不均程度差异,短棒、中棒、长棒在不同溶液高度的吸附量排序关系也是变化的.在溶液底层短棒的吸附量最大,在溶液顶层中棒的吸附量最大.研究深化考察了调控纳米颗粒在生物膜表面吸附的物理因素,为纳米材料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4.
利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了不同表面压力下的1,2-二油酸-甘油-3-磷脂酰胆碱(DOPC)/1,2-二棕榈酸甘油-3-磷脂酰胆碱(DPPC)(摩尔比为1:1)和DOPC/DPPC/Chol(摩尔比为2:2:1)单层膜, 对单层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并用荧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形态进行了观测.热力学分析表明, DOPC与DPPC分子在单层膜结构中相互作用为排斥力, 诱导单层膜出现相变; DOPC, DPPC与胆固醇(Chol)间的相互作用均为吸引力, 当表面压力(π)大于18 mN/m时, DPPC与胆固醇的作用力大于DOPC.荧光显微镜观测表明, DOPC/DPPC单层膜出现明显相分离现象, 富含DPPC微区成“花形”结构, 且随着表面压力的升高微区逐渐增大, “花瓣”增多; 当胆固醇加入到DOPC/DPPC体系时, 单层膜相态由液相与凝胶相共存转变为液态无序相与液态有序相共存结构, 富含DPPC的微区形状从“花形”转变成“圆形”.原子力显微镜对单层膜的表征验证了荧光显微镜的观测结果, 表明胆固醇加入到DOPC/DPPC体系中对单层膜排列具有明显的影响, 压力和溶液状态等是影响脂膜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5.
活体生物膜控制合成纳米半导体硫化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 ,用于合成和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除化学和物理方法[1~ 4] 外 ,还有仿生法[5~ 7] ,但尚未见到利用活体生物膜来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报道 .本文利用绿豆芽通过生物膜控制合成了纳米CdS .1 实验部分将市售新鲜绿豆芽用去离子水洗净后放入盛有 0 .1mol·L- 1 Na2 S水溶液的试管中 ,浸没茎部 ,露出叶片 .2 4h后取出 ,用去离子水冲洗掉豆芽外部的Na2 S溶液 ,转放到盛有CdCl2 水溶液的试管中 ,用同法浸泡 2 4h .取出豆芽 ,小心用玻璃棒将豆芽茎外的黄色CdS转入无水乙醇中 .取少量CdS乙醇溶液 ,经超声振荡后上铜网 ,…  相似文献   
176.
双层类脂膜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立强  杨秀荣 《分析化学》2000,28(9):1165-1171
详细评述了各种双层类脂膜包括传统的双层类脂膜(BLM)、固体载体支撑的自组双层类脂膜(s-BLM)、固体载体支撑的混合双层类脂膜(e-BLM)的制备方法和特性,比较了其优缺点。介绍了双层类脂膜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7.
两亲性阳离子聚合物在抗细菌感染,尤其是抵抗细菌耐药、突破细菌生物膜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加阳离子聚合物与细菌等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在提高杀菌效率的同时提高生物相容性,研究者们设计与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优良性能的阳离子聚合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新型阳离子聚合物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抗病原体方面的应用,讨论了不同阳离子聚合物的作用机理与特点,并对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8.
以DPH和ANS标记深黄被孢霉的生物膜,考察了生物膜流动性的变化与去饱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生物膜流动性下降,活化了△12和△6去饱和酶,进行合成了大量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生物膜脂中脂肪酸不饱和度的提高可使生物膜的流动性提高,这可能是在低温下,微生物保持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自我调控,从而为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调控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