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04篇 |
免费 | 591篇 |
国内免费 | 392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0524篇 |
晶体学 | 137篇 |
力学 | 171篇 |
综合类 | 228篇 |
数学 | 115篇 |
物理学 | 20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0篇 |
2023年 | 323篇 |
2022年 | 462篇 |
2021年 | 480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292篇 |
2016年 | 379篇 |
2015年 | 333篇 |
2014年 | 716篇 |
2013年 | 635篇 |
2012年 | 597篇 |
2011年 | 609篇 |
2010年 | 542篇 |
2009年 | 607篇 |
2008年 | 620篇 |
2007年 | 650篇 |
2006年 | 564篇 |
2005年 | 555篇 |
2004年 | 475篇 |
2003年 | 479篇 |
2002年 | 409篇 |
2001年 | 370篇 |
2000年 | 230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192篇 |
1997年 | 208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86篇 |
1994年 | 167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133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Co双核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400、500、600℃热解制备了一类MOFs衍生碳材料,并用作电极修饰材料构建了一种检测黄芩素(BA)的电化学传感器。使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EI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并在pH 2.0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CV法考察了BA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600℃热解的MOFs衍生碳材料修饰的电极对BA的检测效果最佳。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可定量分析BA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5×10-9~1×10-5mol/L,检出限为1.32×10-10mol/L。通过加标回收法对双黄连口服液样品中的BA进行检测,加标回收范围为99.23%~101.80%。 相似文献
32.
纳米超粒子(Supraparticles,SPs)是指将相同或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粒子单元,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分级结构的纳米聚集体.SPs不仅具有新颖多样的集合性质和协同效应,并且其丰富可调的形貌与空间拓扑结构为其与各种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多尺度和多维度的可能性,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疾病诊疗等领域具有广阔... 相似文献
33.
34.
天然酶是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可通过选择性催化特定反应而达到识别和检测的目的.然而,天然酶制备成本高、易失活,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纳米酶是一类具有类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可通过无机材料自身的催化活性实现模拟酶的仿生催化功能,具有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基于纳米酶的生物医学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出限低... 相似文献
35.
36.
37.
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配位聚合物{[Zn2(L)(H2O)(DMA)]·DMA·2.3H2O}n (1),其中L4-为完全脱去质子的N,N''-二(4-羧基苄基)-5-氨基间苯二甲酸,DMA为N,N-二甲基乙酰胺。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overline{1}$,a=0.989 6(5) nm,b=1.370 5(5) nm,c=1.382 1(5) nm,α=80.067(5)°,β=76.729(5)°,γ=76.611(5)°,结构是由二维金属有机层通过π…π相互作用而扩展成的三维超分子骨架。红外光谱验证了锌离子与L4-配体成功配位。粉末X射线衍射(PXRD)实验证实了配合物1具有较高的纯度。热重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在室温至416.9 ℃区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273 nm的激发光下,配合物1在437 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可以在30 s内快速检测乙醇溶液中的炭疽生物标志物——吡啶-2,6-二甲酸,具有选择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限低(约为15 μmol·L-1)等特点。结合PXRD图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揭示了其检测机理为晶体骨架坍塌而诱导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