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化学   344篇
晶体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物理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高氯酸二甘氨酸十二水合二铒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甘氨酸铒配合物[Er2(Gly)2(H2O)12](ClO4)6·4H2O单晶,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0571(2)nm,b=1.0837(2)nm,c=1.7728(4)nm,β=90.09(3)°,V=2.0309(7)nm2,Z=2,Dc=2.239g/cm3.最终偏差因子R=0.055,Rw=0.061.每2个Er3+离子由2个甘氨酸羧基桥联成双核结构。Er3+离子还与6个水分子的氢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四方棱柱型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42.
朱妙琴 《光谱实验室》2006,23(1):110-114
以固相反应与液相反应两种方法合成了甘氨酸合铜(Ⅱ)配合物,研究了不同研磨时间对甘氨酸合铜(Ⅱ)配合物生成结果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热重-差热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相反应研磨时间的不同,对甘氨酸合铜(Ⅱ)配合物的生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固、液相反应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3.
新型含能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甲基甘氨酸、2,4-二硝基苯甲醛和C60反应,合成分离出了含有两个硝基的新型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1,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物剂量比、温度和时间对产物1产率的影响,得到了合成产物1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物剂量比为1∶2∶6、温度为95 ℃、反应时间为40 h,此时产物1产率可达到65.8%(以消耗的C60计)。同时用1H NMR、FT-IR、MS、UV-Vis等光谱手段确定了产物1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4.
李文辉 《合成化学》2001,9(6):563-566
以3-氨基-1,2-丙二醇,甲酸二叔丁酯及其合成的醛和甘氨酸甲(乙)酯为原料,经碱性缩合、高碘酸钾氧化、亲核加成一消去和10%Pd/C催化还原,设计合成了几种标题化合物。该合成路线方便,且处理简单,产率为64%-84%。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定。  相似文献   
145.
合成了N,N-二(N-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甘氨酸,并以元素分析、IR、1HNMR和质谱进行表征.实验中发现铕(Ⅲ)与N,N-二(N-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甘氨酸和1,10-二氮杂菲形成的配合物具有光致变色的性质.在铕变色物种里,铕离子与N,N-二(N-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甘氨酸中的羧基,1,10-二氮杂菲中的氮原子相结合,同时也可能与水分子和羟基基团结合.  相似文献   
146.
甘氨酸乙酯盐酸与取代的苯甲醛为原料,制得了一系列亚胺,然后用亚胺与C~6~0反应,得到带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咯烷骈[60]富勒烯衍生物.经^1HNMR,^1^3CNMR,FT-IR,UV-vis以及TOF-SMS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产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相似文献   
147.
合成表征了氯化钆与L 酪氨酸和甘氨酸形成的三元固态配合物Gd(Tyr) (Gly) 3 Cl3 ·3H2 O .用具有恒温环境的溶解 -反应热量计 ,测定了配位反应GdCl3 ·6H2 O (s) +Tyr (s) +3Gly (s) =Gd(Tyr) (Gly) 3 Cl3 ·3H2 O (s) +3H2 O (l)在 2 98.15K时的反应焓为 ( 9.45 1± 0 .468)kJ·mol-1 .计算得配合物Gd(Tyr) (Gly) 3 Cl3 ·3H2 O (s)在 2 98.15K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ΔfH m =-( 4 2 69.7± 2 .3 )kJ·mol-1 .并用热分析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推断配合物第二步热分解反应机理为二级化学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为 :dα/dT =(A/β)exp( -E/RT) ( 1-α) 2 ,求得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E =2 15 .17kJ·mol-1 ,指前因子为 10 1 8.71 s-1 .  相似文献   
148.
于月华  柳松 《化学通报》2006,69(4):282-286
以结晶氯化铝、氧氯化锆、甘氨酸为原料,通过分步溶解再混溶制备了甘氨酸铝锆水溶液,讨论了其稳定性,确定了较佳原料配比m(结晶氯化铝)/m(氧氯化锆)/m(甘氨酸)=12.46/8.00/16.39。并采用分步升温的烘干方法制得固体。进行了铝形态分布分析,测定了红外光谱,指认了其主要红外吸收带的归属。计算了羧基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频率的差值Δυ=154.73cm-1,说明甘氨酸通过羧基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  相似文献   
149.
在生物体中氨基酸通常以水作为溶剂,是形成细胞的重要成分.在该环境下,分子间氢键的产生会对氨基酸分子与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其在基态和激发态下的性质,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甘氨酸分子和H2O分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下的分子间氢键的静电势、键长、自然键轨道(NBO)电荷、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分析、Wiberg键级b、红外(IR)光谱、空穴-电子轨道和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电子转移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会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红外光谱振动频率的移动.在激发态下,分子间氢键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减弱.该计算结果为氢键的形成和激发态下分子间氢键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0.
聚(二甘氨酸乙酯)磷腈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酸酯基取代的聚磷腈由于具有优良的水解性能并能降解成无毒产物, 因而成为一类非常有吸引力的生物医用材料.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聚(二甘氨酸乙酯)磷腈(PEGP). 首先采用开环聚合的方法制备中间体聚二氯磷腈, 再利用亲核取代方法合成PEGP. 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等确证了产物的结构. 用蒸汽压下降法测得PEGP的分子量为12959, 用DSC法测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1.5 ℃.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评价了肝癌细胞HepG2和人工合成纤维细胞在PEGP薄膜表面的生长性能. 结果表明, 该材料不但没有细胞毒性, 反而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生长的能力, 显示聚(二甘氨酸乙酯)磷腈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