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011篇
化学   1908篇
晶体学   19篇
力学   22篇
综合类   16篇
物理学   2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71.
黄晓兰  吴惠勤  黄芳  林晓珊  朱志鑫 《色谱》2009,27(3):279-282
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技术建立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的烷基碳链分布、乙氧基分布及平均EO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测定了AES中的游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含量。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并与核磁共振法测得的平均EO数进行比较,二者的测定结果相当吻合,从而验证了本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2.
氢化诺卜醇及其烷基醚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β-蒎烯与多聚甲醛反应制得诺卜醇,然后用Ni(R)催化氢化制得氢化诺卜醇(ROH),再将氢化诺卜醇与亚硫酰氯反应制得氢化诺卜基氯(RCl),由RCl分别与6种醇钠反应合成了6种氢化诺卜基烷基醚,各产物的得率均在92%以上,GC纯度95%以上。各产物都用IR,1H NMR,13C NMR与MS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73.
详述了聚(3-烷基噻吩)的化学合成方法、电化学合成方法及近期新兴的微波辐射辅助合成法;并总结了聚(3-烷基噻吩)在光伏电池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和热电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及现状.  相似文献   
174.
总结了烷基和酰基钴化合物及其膦配体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综述了其合成方法研究进展.指出烷基和酰基钴化合物是多种重要催化反应如氢甲酰化反应、甲醇同系化反应、酰胺羰基化反应的循环中间体;近年来,烷基和酰基钴化合物因可以催化羰基化聚合反应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5.
JandaJel resin-supported triphenylphosphine(JJ-TPP),was used as an effective organocatalyst for the [3+2] annulation reaction of alkyl 2-butynoates with electron-deficient alkenes to afford the corresponding cyclopentenes in 40%-68% isolated yields.JJ-TPP was reused after simple filtration and vacuum drying.  相似文献   
176.
以C2H5NS和In(NO3)3为前驱物,采用简单的液相法成功制备了In2S3纳米多级结构,C2H5NS作为硫源的同时也起到了模板剂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前驱物浓度对In2S3形貌控制起着重要作用.随着In(NO3)3/C2H5NS摩尔比从1∶1.5增加到1∶6,In2S3纳米花呈现了不同的形貌和尺寸.XRD谱图显示,In2S3纳米花晶体具有立方结构.SEM和TEM照片显示,制备的In2S3纳米结构呈多级花状结构,这种结构由纳米片堆积组装而成.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实验结果对C2H5NS影响纳米片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2H5NS在In2S3(001)晶面上的吸附可以有效降低晶面的表面能,起到稳定晶面的作用;纳米花的形成是在C2H5NS影响In2S3的晶面稳定性及其成核速率之间的一个协同效应.In2S3纳米晶的形貌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溶液中的C2H5NS浓度来调节.  相似文献   
177.
报道了一种新的苯氧乙酰基四羰基钴催化剂, 并将其用于催化亚胺与一氧化碳的交替共聚反应. 1H NMR分析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在1个大气压的CO气氛下以烷基钴和酰基钴平衡的形式存在. 催化反应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可以得到具有较高分子量、 N端为苯氧乙酰基的多肽类聚合物, 且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 利用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和质谱等对多肽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聚合物链终止端除了具有慕尼黑酮类结构的端基以外, 还存在酰胺类的端基, 并对后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8.
Two binuclear silver complexes, [Ag2{μ-S2P(OCH2Ph)2}2(phen)2](1) and [Ag2{μ-S2P(OCH2CH2Ph)2}2(phen)2](2),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nfrared spectrum,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9.7881(4), b = 10.7726(4), c = 13.1952(6) , a= 103.686(4), γ = 99.477(3), γ = 107.494(4)°, V = 1246.88(9) 3, Dc = 1.591 g·m-3 and Z = 1; Complex 2 is of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n with a = 10.6014(8), b = 24.3969(15), c = 11.5353(10) , β = 14.125(10)°, V = 2722.9(4) 3, Dc = 1.526 g·m-3 and Z = 2. In the molecules of 1 and 2, O,O'-dialkyldithiophosphate anions,(PhCH2O)PS2- and(PhCH2CH2O)PS2- act as bridging ligands and connect two Ag(I) centers into a binuclear unit with Ag2S4P2 eight-membered rings in "chair" conformations. In both crystal structures, face-to-face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djacent paralleling aromatic rings of 1,10-phenanthroline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crystal packing and result in a 1D chain. And such 1D chains are further linked into 3D networks by weak intermolecular C–H···π interactions for 1.  相似文献   
179.
本文提出了锌精矿通过微波消解,上ICP-MS测试得到铟和锗含量的方法。通过对样品分解方式的选择和质谱干扰扣除以及加标回收实验,得到铟的回收率在96.26%-98.70%,锗的回收率在99.6%-101%。通过检出限实验得到铟的检出限为0.001ug/g,锗的检出限为0.02ug/g。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0.
1-Amino-3-dodecyl-1,2,3-triazolium nitrate, as a novel energetic surfactant, has been synthesized in four steps, namely addition-elimination, cyclization, alkylation and metathesis. Its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1H NMR, IR, and MS. The effects of various reac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stoichiometry,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In additi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is energetic surfactant were measu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