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0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229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736篇 |
晶体学 | 50篇 |
力学 | 13篇 |
综合类 | 79篇 |
数学 | 1篇 |
物理学 | 4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94篇 |
2013年 | 259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255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291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349篇 |
2005年 | 307篇 |
2004年 | 346篇 |
2003年 | 323篇 |
2002年 | 225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138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131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37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来,半导体超微粒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已成为活跃的领域.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引起的量子点能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光学性质已经作了大量研究[1-4].1993年,Bhar-gava首次报导了化学反应合成的ZnS Mn超微粒的光学性质[5],掺杂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出现,为纳米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2.
基于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和复合过程,建立了双层有机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延时理论模型;讨论了电致发光延时随电压、注入势垒、内界面势垒、阳极区厚度及LiF缓冲层(BL)厚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低电压下,EL延时由复合过程主导,而高电压下,输运过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当δe/δh2时,M/O界面属于欧姆接触,电流是空间电荷限制的,注入势垒的变化对复合时间trec影响较大,当δe/δh2时,M/O界面成为接触限制,注入势垒的变化对trec几乎没有影响;(3)当内界面势垒超过0.3eV,H′h对trec的影响明显变弱,复合延迟时间基本上由电压和其它因素控制;(4)当电压较小时,随Lh/L的增大,trec增大;当电压超过某一值后,trec几乎不随Lh/L的变化而变化;(5)对于LiF/Ag阴极,在不同的偏压下,LiF的厚度在3.1nm左右时的复合时间最短,对应的EL延迟时间也最短,这与实验中从电致发光效率的角度得出的LiF最佳厚度一致。 相似文献
53.
在(CH)_6N_4-HCl缓冲溶液中(pH5.6),当有NaNO_2存在时,Zn(Ⅱ)-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络合物有一灵敏的吸附波,峰电位在-0.448V(vs.SCE)左右,该波的二阶导数峰峰电流与锌质量浓度在6.8×10~(-9)-1.69×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89,n=10)。检出限为0.001mg/L。本方法回收率在95.1%—104.9%之间。经多种电化学方法证明该波为络合物吸附波,其电极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此外还试验了多种离子对峰电流I_P″的影响。所拟定的方法可用于红枣中微量锌(Ⅱ)的测定。 相似文献
54.
55.
二茂铁基苯基甲醇与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在二氯甲烷中作用,形成相应的二茂铁苯基甲基碳正离子,无需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该离子便可与乙醇胺作用得到N-(苯基, 二茂铁基)甲基-β-羟乙胺(FcY),用该氨基醇分别与氯化镍,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镉,氯化汞反应,制备了氨基醇-镍(Ⅱ)、 氨基醇-铜(Ⅱ)、 氨基醇-锌(Ⅱ)、 氨基醇-镉(Ⅱ)、 氨基醇-汞(Ⅱ)五种二茂铁基氨基醇-重金属配合物(用通式M-FcY表示)。 用Nexus670FTIR红外光谱仪对二茂铁基氨基醇和五种配合物在4 000~400 cm-1范围内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各M-FcY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并将各M-FcY的特征吸收峰与FcY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OH , —NH—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C—O, C—N键吸收峰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说明二茂铁基氨基醇中的氨基、羟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56.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采取6-31+G**基组对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简称AMT)的异构化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全参数优化了异构化过程中反应物、产物的几何构型,找出了异构化途径中的过渡态,并通过振动分析加以确认,同时进行零点能校正.研究结果表明,异构化过程存在六种不同的异构化通道,有六个过渡态,相对而言,A→C之间的异构化反应最易发生,C是最稳定的异构化产物. 相似文献
57.
Improving nucleation in the fabrication of high-quality 3D macro-porous copper film through the surface-modification of a polystyrene colloid-assembled template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new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the fabrication of high-quality
three-dimensional macro-porous copper films. A highly-ordered
macroporous copper film is successfully produced on a
polystyrene sphere (PS) template that has been modifi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It is shown that this procedure
can change a hydrophobic surface of PS template into a
hydrophilic surface. The present study is devot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transport on the
nucleation proces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in the nanochannels of the PS templ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emical electrodeposition of
high-quality macroporous copper film. The permeability is
drastically enhanced in our experiment through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PS templates. The method could be used to
homogeneously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nucleations on a
substrate, which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fabric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macroporous copper film. 相似文献
58.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Eu(PABA)3(phen)(H2O)]·2H2O(1)(PABA= 对氨基苯甲酸根,phen=1,10-邻菲罗啉)。该配合物为单核分子,中心离子Eu3+的配位数9,环境为{EuO7N2},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多面体。该配合物通过氢键进一步构筑成为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在紫外灯下显现为亮红色,其荧光光谱在595和618 nm处出现了2条尖锐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Eu3+的5D0→7F1和5D0→7F2跃迁。研究了水溶液中不同阴离子、阳离子以及溶剂对配合物1荧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阴离子、阳离子和溶剂对该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各自实验条件下,F-,Pb2+和硝基苯对该配合物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基于荧光猝灭机理,该配合物可作为F-,Pb2+和硝基苯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59.
过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方程计算了强场激励的二能级原子与单模腔耦合的稳态荧光谱。在腔场的强耦合作用下,三峰Mollow谱的每个成分都分裂为多重的,这种现象由腔场使原子修饰态能级漂移而导致的,荧光谱的具体结构则依赖于驱动场的拉比频率和原子-腔的耦合系数。 相似文献
60.
We perform a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face between single layer graphene and metal oxides. Our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onolayer graphene becomes semiconducting by single crystal SiO2 and Al2O3 contact, with energy gaps to - 0.9 and - 1.8 eV, respectively. We find the gap originates from the breakage of π bond integrity, whose extent is related to the interface atom configuration. We believe that our results highlight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the feasibility to apply large scale graphene layers as building blocks in future electronics devi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