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化学   280篇
综合类   19篇
物理学   4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槐花样品经蒸气蒸馏及乙醚萃取处理所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42个峰,已鉴定了26个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7.76%.已鉴定的有酸、酯、烯烃、醇、烷烃等10类化合物.其中酸类化合物占总色谱流出峰面积的30.53%,酯类占19.26%,烯烃类占18.01%,醇类占8.64%,烷烃类占5.52%.其主要组分有n-十六酸(26.43%)、17-三十五(烷)烯(14.84%)、喇叭茶萜醇(8.00%)、十六酸甲酯(4.18%)、肉豆蔻酸(4.10%)、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79%)、月桂酸酐(3.60%)、9-十八(碳)炔酸甲酯(3.26%)、1,2-邻苯二甲酸丁基环己基酯(3.03%)、c-榄香烯(2.66%).  相似文献   
22.
中国菖蒲属植物根茎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远征  何宗英  曹延怀  邬家林 《色谱》1993,11(5):267-270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技术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国产菖蒲属植物根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根据其化学成分探讨了我国菖蒲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23.
GC-MS分析大蒜中的挥发油和大蒜精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比较大蒜中的挥发油以及大蒜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非负矩阵因子分解(NMF)方法解析色谱重叠峰,并用峰面积百分比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确定了大蒜中37种化学成分,其中含硫化合物34种,大蒜精油中的32种化学成分,含硫化合物28种。  相似文献   
24.
柚皮蒸馏产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柚皮外果皮进行了挥发性成分提取。用GC/MS分析法进行了分离鉴定,初步分离出50余个峰,鉴定了44种物质,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其质量分数。在被测物质中,烃类化合物有13种和含氧有机化合物有31种,主要物质为柠檬烯(75.09%),α 蒎烯(0.84%),β 月桂烯(6.71%),芳樟醇(1 08%),芳樟酯(1.43%),萘酮(4.89%)。  相似文献   
25.
千金子油理化性质及其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千金子油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并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千金子油脂肪酸及千金子挥发油,结果表明,千金子油中油酸含量最高占78.158%,其次是软脂酸、硬脂酸,分别为8.513%和5.523%;千金子挥发油中油酸、亚油酸和油酸-2-丙三醇酯含量较高,分别为17.747%,15.852%和13.196%.  相似文献   
26.
研究乌药根挥发油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并比较乌药根挥发油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正常肝细胞HL-7702增殖的影响;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法研究乌药根挥发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经不同浓度乌药根挥发油处理HepG2细胞24h,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增加。在低浓度范围(≤50μg·mL-1)时,乌药根挥发油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要明显强于对正常细胞的作用。经过80和100μg·mL-1乌药根挥发油处理24h的HepG2细胞观察到典型的DNA ladder。经100、150和200μg·mL-1乌药根挥发油处理8h后,sub-G1期细胞的含量逐渐升高,分别是6.8%、12.6%和20.3%。提示乌药根挥发油能够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且具有一定的癌细胞选择性;同时能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7.
北苍术和茅苍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北苍术和茅苍术的挥发油成分,分别鉴定出47和50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 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八强峰法和分区法,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把总离子流色谱图分为5个区,比较了北苍术和茅苍术的挥发油成分。 结果表明,在总离子流色谱图Ⅳ和Ⅴ区中,从北苍术和茅苍术中均检出苍术的主要药效成分β-桉叶油醇、苍术酮和苍术素,且相对含量较高。 这表明《中国药典》将北苍术、茅苍术统称为苍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8.
GC-MS分析香独活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香独活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并分析其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出3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3.10%。其中主要成分为4-甲氧基-6-(2-丙烯基)-1.2-亚甲二氧基苯和1-[3-甲氧基-5-羟基苯]-1,2.3,4-四甲基-异喹啉。  相似文献   
29.
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锈苞蒿挥发油对2种真菌和10种细菌(包括5种临床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杀菌活性,结果显示,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更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02~0.31 g/L,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为0.04~1.25 g/LI其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技术分析了锈苞蒿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28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1.41%,主要由单萜和倍半萜组成,其中Vulgarnoe B(26.58%)、1,8-桉叶素(19.89%)和樟脑(7.91%)是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0.
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艾叶中提取挥发油,试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分析条件,共分离出59个蜂,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鉴定了51个万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