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1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314篇
化学   630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492篇
综合类   63篇
数学   324篇
物理学   116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在轮胎的加工和制备过程中,硫化温度是影响橡胶复合材料网络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硫化温度(140、150、160、170和180℃)对溶聚丁苯橡胶(SSBR)/顺丁橡胶(BR)(未填充体系)及SSBR/BR/白炭黑(SiO2)(填充体系)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硫化温度的...  相似文献   
102.
赵睿  李新会  刘国诠 《色谱》2005,23(6):619-621
以碱溶法制备的高孔隙度硅胶为基质,与γ-环氧丙基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配基进行共价键合,经过酸性水解,使其转化为二醇基,制成了高效亲水凝胶色谱填料。键合反应中采用70 ℃回流冷凝管,使生成的甲醇可顺利地排到体系外,促使反应向有利于键合的方向进行,以获得较高的配基密度。研究表明,水解反应条件与配基密度以及柱效密切相关。当配基密度为2.6~3.5 μmol/m2时,才能显示出较高的柱效。蛋白质分离实验结果显示,此填料的相对分子质量排阻极限为300000,牛血清白蛋白的回收率为99%。  相似文献   
103.
气固射流床射流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300×51×2600mm的二维射流床中,采用多路毕托管测试系统,对包括三种双组份混合物在内的五种物料的射流深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射流管径、射流气速对射流深度都有影响,本文尤其考察了环隙气量与射流深度的关系,发现在同样的射流气速下,环隙气速增大则射流深度降低,得出了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04.
董绍俊  姜荣中 《化学学报》1987,45(9):865-870
本文研究四苯基钴卟啉化学修饰玻碳电极的热处理,经热处理的这种电极[(PCo/GC)h]具有对氧催化还原的异常高的稳定性和活性.在纯O2饱和的0.05mol.L^-^1H2SO4溶液中经循环伏安(CV)扫描3000次(100mV/s),其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研究了热处理温度(500-1000℃)对(PCo/GC)h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用紫外可见光谱对热处理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用CV法及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O2在(PCo/GC)h电极上电催化反应动力学,测定了速率常数.在该电极上O2的还原反应为二电子还原成H2O2的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分散聚合与溶胀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及高分子溶液致孔技术, 成功地制备了粒径为5.0 μm大孔和超大孔结构的单分散亲水性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树脂, 并进行了结构表征. 将该树脂经胺化后再与1,3-丙磺酸内酯反应, 得到一种新型的两性离子交换(强阳-强阴型)高效液相色谱填料. 研究了该填料对标准蛋白分离性能及流动相中有机溶剂、 流速和pH值对蛋白保留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在流速为3 mL/min时, 采用线性梯度洗脱, 在4.0 min内可同时快速基线分离3种酸性和2种碱性蛋白.  相似文献   
106.
组装了一种新型的微波辅助旋转回流装置,该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微波辅助溶剂萃取的原理相同,但采用了旋转的技术以加速提取.应用该装置以正交实验筛选优化叶下珠中有机酸的提取工艺,并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离测定了提取液中有机酸的含量以评价提取效果.最佳提取工艺:乙醚为溶剂,微波功率800 W,提取时间4 min,溶剂用量300 mL.在该提取条件下,平行5次提取叶下珠中丁二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咖啡酸、阿魏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2、103.5、436.2、123.8、67.4 μg/g,相对标准偏差为0.87% ~3.7%,加标回收率为94% ~104%.将该法与常规的微波辅助提取法及回流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旋转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明显优于其它2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结合固相萃取(SPE)盘与含支撑物的SPE柱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筛板型固相萃取柱.以C18填料为例,以话梅样品为介质对其中的苯甲酸进行分析,并用传统固相萃取小柱平行比较;将SPE与HPLC-UV结合,考察了填料对简单介质中苯甲酸的最大吸附量及洗脱曲线,研究了新型SPE柱在实际应用中的分离纯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SPE柱对样品的吸附效果更好,规格为200 mg/3 mL的SPE柱对苯甲酸的吸附量达到0.951 mg,超过了传统柱的吸附量0.908 mg;其洗脱曲线与传统柱几乎重合;苯甲酸在1~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用此SPE柱纯化后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和相对误差分别在88.4%~102.3%和1.4%~2.9%之间.  相似文献   
108.
Crossed beams scattering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HD→DF+H reaction using high- resolution H-atom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technique. Vibrational state-resolved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were measured, with partial rotational state resolution, at eight collision energies in the range of 2.51-5.60 kJ/mol.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 angular distributions are predominantly backward scattered. As the collision energy increases, the backward scattered peak becomes broader gradually. Dependence of product vibration branching ratios on the collision energy was also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F products are highly inverted in the vibrational state distribution and the DF (v'=3) product is the most populated state. Furthermore, the DF (v'=l) product has also been observed at collision energy above 3.97 kJ/mol.  相似文献   
109.
Cu~(2+)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氧电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旋转圆盘电极模拟PEMFC阴极,计时库仑、循环伏安、线性扫描等电化学方法研究Cu2+电解液对碳载铂催化剂电化学活性和氧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电位0.49 V下,Pt/C催化剂活性比表面(ECA)明显减小,此际基底可能发生Cu欠电位沉积,从而掩盖催化剂的活性比表面;数据拟合指明Cu欠电位沉积占据催化剂表面部分氧原子吸附点位,使该点位桥式吸附的氧原子转变为顶式吸附氧原子.  相似文献   
110.
浆态床合成二甲醚复合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应温度260 ℃、压力5.0 MPa的条件下,对浆态床反应器中二甲醚合成复合催化剂的失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基催化剂失活较快是导致浆态床二甲醚合成催化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Cu基催化剂在浆态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中的活性变化规律,发现在浆态床反应器中不能及时导出反应体系的H2O对催化剂的毒副作用导致了浆态床Cu基催化剂快速失活.对失活催化剂进行的TPR、XRD和SEM-EDS表征结果可以看出,Cu粒子的长大和积炭是Cu基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与已有文献报道不同的是并未发现明显的Cu元素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