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1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617篇
化学   1319篇
晶体学   75篇
力学   225篇
综合类   45篇
数学   54篇
物理学   11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戴闻 《物理》2010,39(5)
理解强相互作用粒子系统的行为是当今凝聚态物理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子星是一类典型的量子多体系统.当中子间的相互作用达到量子力学允许的最大的有效值时,其中所有的物质将共享同样的热力学特性;这样的状态被称为单一性极限(unitary limit).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认为,6Li超冷费米原子气是研究原子间强相互作用的极佳对象.  相似文献   
52.
对神东上湾煤(SDR)及其岩相分离所得惰质组富集物(SDI)分别进行核磁(13C-NMR)、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得到煤结构单元信息,与元素分析数据相结合构建了SDR和SDI的结构模型,用ACD/CNMR predictor软件计算结构模型的 13C化学位移。结果表明,SDR芳香结构主要是缩合程度为2的萘,SDI主要是菲和萘,SDI较SDR结构芳香度较高,两个结构中氧主要以羰基氧和羟基氧的形式存在,氮主要以吡咯和吡啶形式存在,两个结构模型计算得到核磁谱图与实验谱图吻合较好,结构式分别为C181H136N2O24和C186H148N2O22。  相似文献   
53.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等比例聚左旋乳酸(PLLA)/聚右旋乳酸(PDLA)共混试样,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13C-NMR)及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方法对共混产物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等比例PLLA和PDLA熔融共混生成了立构复合物(stereocomplex,sc),同时部分均聚物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了立体嵌段物(stereoblock,sb),从而在DSC升温曲线上sc晶体处出现特殊的熔融双峰现象;随着熔融共混温度升高,sc晶体的生成率和结晶度逐渐下降;聚乳酸立构复合物的加工稳定性较好,二次加工后,sc晶体熔点基本不变,生成率和结晶度提高;由于sc晶体的存在,PLLA/PDLA共混物的耐热性能提高,退火热处理后耐热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开发高耐热聚乳酸及其加工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气凝胶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得它能在空间探测中被广泛应用。气凝胶超低的密度、极低的热导率以及多孔网络结构使得它能成功地应用在超高速宇宙尘埃粒子捕获、高效热防护、低温推进剂存储、太空服制造等空间探测任务中。对气凝胶在空间探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5.
利用TiO2-SiO2(PVP)凝胶基催化剂(TSP),无溶剂条件下,以碳酸二苯酯与1,4-丁二醇为单体,采用常压预聚和真空缩聚两步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聚(对亚丁基)碳酸酯(PBC),考察了工艺条件,并对PBC的结构及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如下:预聚时间为2 h,预聚温度为220~230℃(N2保护),缩聚温度为220℃,缩聚压力300 Pa,催化剂用量为0.15 wt%.优化条件下,PBC的特性黏数为1.12dL/g,Mn为49000,Mw为101000,PDI为2.07,Tg为-32.32℃,端羟基含量为6.2×10-4mol/g,苯酚残留量为5.26 wt%.在此工艺条件下,通过控制副产物苯酚的蒸出速率及其量,可以实现产品聚合度的可控,且苯酚几乎能够完全回收.  相似文献   
56.
以Co(NO3)2·6H2O、Na2WO4·2H2O为主要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利用水热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的纳米CoWO4,用XRD、TEM和比表面分析仪对产品的物相、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较系统地探讨了水热条件(反应混合物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产物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形貌产品对甲醛、乙醇、氨气、苯和丙酮等的敏感性能。结果表明:水热条件对产品的物相和形貌有影响,在不同水热条件下,可成功制备CoWO4纳米颗粒、纳米立方体及纳米棒;以纳米颗粒、纳米立方体及纳米棒样品制成的气敏元件对被试气体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其中以纳米颗粒为基的元件在210℃对1 000μL·L-1NH3灵敏度为3.3。  相似文献   
57.
傅强 《高分子科学》2014,32(7):823-833
In this study, four hydroxyl-terminated polydimethylsiloxanes(PDMSOH)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and hydroxyl contents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polycarbonate(PC) through reactive melt blending. A largely improved toughness of PC has been achieved,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toughness of PC/PDMSOH blends could overtake that of PC homopolymer in much higher temperatures(e.g.-10 °C versus 23 °C).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re the hydroxyl content, the less the PDMSOH was needed to reach the highest toughness, suggesting that equivalent molar ratio between the carbonyl group content of PC and the hydroxyl group content of PDMSOH was required for the toughening of PC.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reaction between PC and PDMSOH. Contact angle was measured to assess the change of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C and PDMSOH as change of viscosity and hydroxyl content. The formation of PC-co-PDMSOH copolymer was believed to be the key for the toughening effect. This work gives a profou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optimum kind and dosage of PDMSOH which sh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PC and will find immediat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58.
刘天西  韦春 《高分子科学》2014,32(1):115-122
Polyamide I1 (PAll) and its nano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organoclay loadings were prepared by melt-compounding and subsequent pelletizing. The crystal phase transitions of PAl 1 and its clay nano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variable-temperature X-ray diffr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Brill transition of the nanocomposite was 20 K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eat PAl 1 for both heating and cooling processes. The PAl 1 d-spacings of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observed to b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neat PAl 1 for melt crystallization.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addition of layered clay, restricting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polymer chains, a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such a reduction of the d-spacing.  相似文献   
59.
基于鲁米诺(luminol) 化学发光体系,采用自主研发的在线臭氧浓度检测仪,建立了一种实时在线检测臭氧浓度的方法,用于分析测定痕量浓度水平的臭氧气体。 考察了鲁米诺、氢氧化钾、部分醇类化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鲁米诺(0.005 mol/L)、氢氧化钾(0.05 mol/L)体系中加入乙二醇(体积分数1.5%)、甲醇(体积分数1.5%)、乙醇(体积分数1.0%)、丙三醇(体积分数3.0%)能显著增强鲁米诺体系检测O3的化学发光信号,而甲醛溶液 (体积分数3.0%)能有效抑制NO2信号的干扰。 同时,测得检测臭氧的检出限为1.26 μg/m3、相对标准偏差为0.32%,相对误差为0.75%。 利用该体系测定臭氧,具有信号稳定、精密度好、准确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适用于大气中微量O3的在线连续检测。  相似文献   
60.
探索新的组装基元,丰富分子组装策略是推动自组装化学发展的核心,为复杂纳米结构的构筑与功能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持续动力.气体分子是一类结构简单的资源性化学物质,将其作为外部刺激源调控组装过程与材料性能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能否将气体分子作为一种组装基元,参与化学组装过程、构建组装材料,我们尚缺乏足够的原理性认识.本文以本课题组的工作为主,系统介绍了广谱气体分子作为一类新型组装基元,通过形成动态气桥键参与分子组装的新原理,着重论述了动态气桥键与其他动态共价键、超分子相互作用截然不同的特性及其微小结构差异影响组装动力学的本质,并总结了气体动态化学驱动的气控组装体系形成与气筑组装材料构建.最后,本文展望了该研究领域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