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462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合成了具有不同功能化的聚苯乙烯树脂,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对树脂和微囊藻毒素相互吸附作用进行实时监测和研究.研究发现,吸附的pH和表面性质对于吸附量有重要的影响,而温度影响不大,中性pH氨基树脂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2.
为了建立一种检测水中铜绿微囊藻浓度的定量PCR方法,分别用SDS裂解法和DNeasy Blood & Tissue Kit试剂盒提取标准品的DNA并建立标准曲线.结果表明采用DNeasy Blood & Tissue Kit试剂盒提取的标准品DNA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经定量PCR扩增得到的标准曲线R2为0.968,可以用来检测样品中铜绿微囊藻的浓度,为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测定水中铜绿微囊藻浓度的监测体系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丘秀珍  梁勇  郭会时 《色谱》2014,32(11):1214-1218
微囊藻毒素(MC)-LR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技术,在凹凸棒土(ATP)表面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通过溶胶-凝胶法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涂层介质制作搅拌棒。同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对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并用液相色谱研究了搅拌棒涂层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最佳萃取条件下,分子印迹搅拌棒涂层对MC-LR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在0.010~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检出限(S/N=3)可低至0.27 μg/L。MC-LR加标水平为20.0~80.0 μg/L的回收率范围为83.33%~100.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0%~9.17%。该方法快速、灵敏、选择性高,可用于环境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84.
李兵  刘伟  范赛  赵榕  吴国华 《色谱》2012,30(6):584-589
采用固相萃取净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螺旋藻保健品中7种微囊藻毒素(MCs)。螺旋藻保健品经70%(体积分数)的甲醇超声提取,冷冻离心沉淀杂质后,经HLB柱净化。在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上以乙腈和0.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进行多反应离子监测,外标法定量。7种MC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不小于0.995);检出限为6.7~33.3 μg/kg,定量限为20.0~100.0 μg/kg。各分析物在阴性螺旋藻保健品中的加标回收率在87.5%~97.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6%~6.9%之间。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螺旋藻保健品中MC污染的确证定性、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5.
藻类叶绿素荧光对除草剂生物毒性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蛋白核小球藻、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为敏感藻,研究了莠去津、敌稗、敌草隆、灭草松四种除草剂及其混合剂对藻类光合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同时确定了三种微藻荧光对除草剂的最佳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除草剂显著降低了藻细胞类囊体膜中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Fv/Fm)、实际光合效率(Y(Ⅱ))、绝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现上升趋势,400 μg·L-1敌草隆使蛋白核小球藻Fv/Fm参数值下降了41%。实验选用的三种实验藻在四种除草剂单独和混合胁迫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光抑制效应,表现出光合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合活性的降低和光保护能力的增强,藻类自身具有一定的光保护机制可以降低除草剂的影响。除草剂能够影响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强度,其中灭草松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最为显著,在400 μg·L-1灭草松影响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荧光强度下降了44%。  相似文献   
86.
建立了原多甲藻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及其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考察了目标代谢产物检测方法和非目标多离子检测方法,将二级质谱图与标准品谱库进行比对,从而获得高精准定性。通过对产毒藻、蓄积代谢实验样品和实际阳性样品综合分析,共检出11种AZAs,其中包括AZA-2,3,6,11,12,16,17,28和36,以及AZAs的谷胱甘肽结合型代谢产物。结果发现,目标代谢产物检测法可无偏差地筛出常规代谢物,而且对低浓度代谢产物表现出更佳的响应。本方法重现性好,数据分析简单,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更适合AZAs的监控要求。  相似文献   
87.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受相同浓度Cu2+胁迫的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铜绿微囊藻的最佳暗适应时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三种供试藻在光照和暗适应时间分别为30s、1min、3min、5min、10min和20min条件下的光合荧光参量进行测定,以光化学淬灭参量值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t检验方法对暗适应时间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暗适应条件下三种供试藻的潜在最大量子效率值略有增加,实际量子效率值基本保持不变;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光化学淬灭参量值和非光化学淬灭参量值随暗适应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铜绿微囊藻光化学淬灭参量值在光照1min时达到最大,无需进行暗适应,这可能与蓝藻在暗适应时发生状态转换有关;藻类不是暗适应时间越长越好,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最佳暗适应时间分别为5min和10min.这将为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进一步研究毒物对藻类的胁迫机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8.
黄曲霉毒素的太赫兹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能够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获得了黄曲霉毒素B1和M1在0.3~2.1 THz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实验结果显示它们在测量波段范围表现出不同的吸收位置和吸收强度,表明THz波对它们结构的变化有灵敏响应。黄曲霉毒素在THz波段的指纹谱的测定显示出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光谱研究手段具有用于黄曲霉毒素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潜力,并为此技术应用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LmKTT-1a是最近发现的一个蝎毒素,该多肽分子不仅具有钾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功能,还具有胰蛋白酶(Trypsin)抑制剂的活性,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双功能蝎毒素.虽然前期工作已对LmKTT-1a的溶液结构和钾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但未阐明LmKTT-1a和Trypsin的作用方式和位点.文中利用液体NMR的手段,采用化学位移扰动分析的方法,确定了LmKTT-1a的loop区域V10~F17等氨基酸位点可能参与了与Trypsin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验证了NMR实验的结果,并确认了LmKTT-1a与Trypsin相互作用最关键的氨基酸位点是K14.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LmKTT-1a具有双功能活性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90.
许慧  江敏  王婧 《分析测试学报》2015,34(9):1072-1076
通过对鲫鱼各组织前处理条件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鲫鱼肝胰脏、肾脏、血浆及肌肉中节球藻毒素含量的方法。样品利用90%甲醇超声萃取,CNW Bond 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除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配置紫外检测器检测。C18柱净化步骤依次为活化-上样-淋洗-洗脱,洗脱剂为含0.1%三氟乙酸(TFA)的90%甲醇水溶液。RP-HPLC检测以0.1%TFA-甲醇(42∶58)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表明:在0.05~5.00mg/L浓度范围内,4种鲫鱼组织中节球藻毒素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在0.08,0.40,2.50 mg/L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79.5%~106.4%,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4%~5.3%。肌肉中方法检出限为11.30μg/kg,血浆中方法检出限为24.00μg/L。本方法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鲫鱼各组织中节球藻毒素含量的动态分布以及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